
“这些可都是我的心肝宝贝!”近日,在长春的一处办公楼内,69岁的旅非华侨企业家李松华一边抚摸着身边木雕,一边介绍说。这尊黑色木雕高3米多,上面的人物面部表情夸张。
而在这间数十平方米的屋内,此类木雕有30多个。这些就是被称为“黑精灵”的马孔德木雕,是李松华从非洲的坦桑尼亚收集的。在位于坦桑尼亚和莫桑比克交界居住的马孔德人,有“男人从雕”的传统。经过200多年发展,马孔德木雕已经成为非洲文化、历史传承的宝贵遗产。
李松华至今记得,23年前他第一次到坦桑尼亚看到马孔德木雕时的情景。那些木雕朴实无华、充满奇特想象,他被“完全惊呆了”。在那一刻起,这种源自非洲部落的神奇艺术就深深吸引着李松华。但是李松华发现,如今的马孔德族人,由于生活所迫,只有年长的老人在家从事雕刻,而年轻人大都已经外出,少有从事雕刻的技师。
“长此以往,马孔德族传统木雕技艺就有慢慢消失的可能,那将不仅是雕塑艺术史,也是人类文明史上的遗憾。”作为一位曾经的雕刻技师,李松华对雕刻有着特殊的感情。
李松华的兄嫂李松山、韩蓉已在坦桑尼亚生活近20年。作为中国第一批对非工作者,李松山夫妇在上世纪70年代就到了非洲,也对马孔德木雕着迷。
受兄长的影响,李松华开始收集木雕。20多年来,李松华走访了500多个村落,足迹遍布大半个坦桑尼亚,花费2000多万元人民币,收集了500多件大型的马孔德木雕。
不过,李松华想到的是,仅仅搜集是不够的,如何把这门艺术保存下来,并让更多人了解。随着在当地创办的公司规模扩大,有了更好的条件,李松华创办了马孔德艺术研究所,除邀请当地知名的艺术家到现场创作外,还聘请了一些年轻人为学徒。
李松华说,这样不仅可以让马孔德木雕的老艺人自由地进行创作,而且可以将他们的技艺传承给当地年轻一代。
64岁的马孔德木雕艺人Liteka,受李松华邀请“出山”。他不仅在坦桑尼亚授徒,而且还来到了中国,在长春与当地艺术家交流雕刻创作。
Liteka说,木雕是马孔德人的文明记忆,希望能长久地传承,也希望能和中国雕塑艺术结合,促进中非艺术交流。现在,李松华的弟弟、女婿都加入了马孔德艺术保护行列。他们酝酿在长春为马孔德族木雕找一个 “家”,把这些“宝贝”永久存放并供人欣赏。同时,也希望借助每年在长春举办的国际雕塑展,让世界各国更多的艺术家关注马孔德雕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