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日,中国“异地办证”、“异地高考”这些因户籍壁垒而产生的“异地难题”成为舆论焦点。规模日渐庞大的流动人口如何突破户籍障碍,就地享受均等的公共服务,再次引发关注。 据分析,户籍制度改革就成为了提高经济潜在增长率的关键,主要原因有四:第一,户籍制度改革能推动城市化进程,有效增加劳动力的供给。农民在转换为市民的过程中,一方面可以向城市输送稳定的劳动力资源,另一方面也延长了这部分劳动人口的劳动年龄,提高了劳动参与率。 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与劳动经济研究所所长蔡昉认为,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和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建成城乡统筹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提高劳动力供给的稳定性和劳动参与率,缓解劳动力短缺,延长人口红利。“就地办理”成期待 近日,针对广为诟病的“准生证”难办现象,国家人口计生委下发通知,要求各地简化办证程序,流动夫妻可在现居住地办理第一个子女的准生证。 多年来,“异地户籍”都是办证途中的一道坎,为了加盖一个公章、为了采集一张照片,人们长途跋涉,两地奔波。“何时办证不用两地折腾”也成了在外奔波的人们最大的期盼。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中国流动人口规模日渐庞大,人户分离严重,属地化管理服务与旧有的户籍制度不相兼容,导致公民办证需要在居住地和户籍地之间来回奔波。而地域间的政策不统一,部门间沟通对接不畅,冗繁的行政审批程序又在人为制造新的异地办证关卡。“微改革”引赞许 今年以来针对流动人口的异地办证难,中国政府已经出台一些“便民措施”,舆论也将这些动作解读为突破户籍壁垒的“微改革”。虽然实际便民程度还需观察各地的落实效果,但是国家计生委这种简化程序、就地办理、提升公共服务质量的姿态还是引来舆论的赞许之声。 今年7月,民政部宣布中国已实现婚姻登记信息全国联网目标,将探索打破在户籍地办理婚姻登记的限制,为流动人口办理婚姻登记提供便利,让新婚人群可以更加自主地选择步入婚姻殿堂的城市和地点。户籍制度改革需渐进 国家统计局今年1月发布的数据称,去年全国“人户分离”的人口为2.71亿,比上年增加977万人。由于户籍制度的掣肘,大量的外来人口没有享受到与城镇居民同等的基本公共服务,一系列的公共福利的附加,使得一纸户口成了地域之间、城乡之间的一道鸿沟。 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副院长何兵认为,户籍制度改革的症结在于中国的区域发展不平衡,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就应该打破户籍壁垒,推进公共服务的国民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