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2012年长江淡水豚科考船抵达宜昌,这也是本次科考范围的最上游江段,至此,中国首次全流域长江江豚(以下简称江豚)科考完成了长江干流第一阶段武汉上行至宜昌江段的考察。在这段约630公里的航程中,考察队目视观察组共发现长江江豚10头次。 “从武汉到宜昌的这段航程,我们主要是在洪湖江段下游、洞庭湖入江口上游、监利县城上下游、公安县城附近江段以及宜昌胭脂坝下观察到江豚,在其他区域没有观察到江豚。”此次考察队副总指挥、中科院水生所副研究员王克雄说。 此次发现江豚的区域基本上是历史上江豚分布相对集中的江段,但具体位置相较过去有一定偏移。2006年考察队在洪湖江段附近发现了当时的最大的江豚群体(15头)。 因为目前只进行了单程考察,从目前观察到的情况分析,该江段江豚数量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考察队初步分析,造成此段航程江豚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是繁忙的水上航运,大型码头、大型桥梁、大面积护岸护坡等涉水工程建设引起水文环境变化,从而导致鱼类资源衰退。 “最终江豚数量的统计,还要根据往返两次航程发现的有效数据量、江豚分布密度、江面宽度、航行长度、面积等数据综合分析后才能得出结论。”王克雄介绍说,之所以考察船只走到宜昌就返航,是因为宜昌附近江段是江豚分布的历史上限,且江豚越过葛洲坝进入上游库区的概率极低。 “为了更科学、更全面地衡量人类活动对江豚的影响,我们将从宜昌开始统计长江中的货运船只和渔船数量,以评估航运和渔业活动对长江江豚的压力。”科考队成员、WWF(世界自然基金会)江豚项目官员张新桥介绍说。 2012年长江淡水豚考察由农业部牵头,中科院水生生物研究所、WWF(世界自然基金会)和武汉白既鱼豚保护基金会共同组织。考察队11月11日正式从武汉启航,计划用七周左右时间对长江中下游干流江豚的种群数量和分布等现状进行考察,并对长江江豚的保护提出规划建议。 据2006年的科考数据显示,江豚数量在12001400头之间,仅为1991年的一半。随着长江水生物生存环境的不断恶化,江豚数量每年以6.4%的速度减少。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