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公布了27份中国城市分类优势排行榜,其中,“2012年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排行榜”最受关注。
“幸福”成为施政目标 “幸福”正成为很多地方的施政目标。据不完全统计显示,中国至少18个省(市、区)明确提出“幸福”的概念。相关数据显示,已有100多个城市提出了建设“幸福城市”。北京市平谷区提出“幸福蓝图”,含12年免费义务教育在内的18个“免费”、“三公经费”公开等18个“百分之百”,另有18个“全覆盖”;湖北省在编制幸福指数统计指标体系时,则把影响幸福指数的要素归并为健康状况、经济状况、家庭状况、职业状况、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环境条件7个方面。 据了解,中国城市竞争力研究会评价“城市幸福感”的主要特征是:市民普遍感到城市宜居宜业、地域文化独特、空间舒适美丽、生活品质良好、生态环境优化、社会文明安全、社会福利及保障水准较高等。 “中国幸福感城市评价指标体系”则包括满足感指数、生活品质指数、生态环境指数、社会文明指数、经济福利指数在内的5项一级指标。他们把城市幸福感归结为城市市民主体对所在城市的认同感、归属感、安定感、满足感,以及外界人群的向往度、赞誉度。
薪酬对“幸福”影响有限 在所有的调查中,城市环境、硬件设施、经济因素都被作为衡量居民幸福感的三个最主要因素。北京大学发展研究院副院长胡大源介绍,根据他目前的研究,当人均GDP超过3.7万元,收入对幸福感的提高作用就逐渐减弱了。山东大学生活质量与公共政策研究中心主任邢占军的研究也证实了这一点。他的一项针对北京、沈阳、西安、杭州、广州、昆明6个省会城市居民的研究显示,居民幸福感没有随地区富裕程度提高而提升,相反,一些收入较高城市的居民幸福水平却相对较低。 目前,很多地方在进行自己的幸福测度工作,陆续发布幸福指数。广东省在2011年公布了《幸福广东指标体系》,由客观指标和主观指标构成,前者包括职工平均工资、农民人均纯收入、居民消费价格指数等指数。主观测评包括个人发展、生活质量、精神生活、社会公平等。 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劳动工资研究所最新发布的《2011中国薪酬报告》显示,去年,我国居民收入增长远远低于财政收入和企业收入增长,国民收入相对比重不升反降。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