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对日趋激烈的市场竞争,越来越多的新增MBA项目强调其“细分特色”,然而,业内专家指出,具备普适性的MBA要将“细分牌”打得像模像样并非易事。对学员而言,选择“细分型”MBA项目意味着要非常明确自己的个人定位和未来发展方向;对商学院而言,开设“细分型”MBA项目,要考虑到院校本身的资源和能力,否则只是“空有噱头”。
“危机感”增强 上海一位MBA项目招生经理在接受《国际金融报》记者采访时说,“每年都有新增MBA项目出现,学员的需求也是越来越广泛,商学院的危机感每年都在增加。”事实上,不仅国内商学院的“危机感”在增加,在全球经济不景气的大背景下,一些国外知名的MBA项目也频频遭遇冷场。 招生经理坦言道“‘快准精’是当前MBA学员最需要接受的教育模式,这也引领越来越多的MBA项目走向细分”。
强调双向选择 上海外国语大学MBA招生推广主管程超在接受《国际金融报》采访时便表示,上外MBA的课程便是围绕培养东方无国界管理人才这个理念来设置的。“我们会着重培养学生的沟通能力,包括专门的英语课程和第二外语,另一方面就是培养学生的国际化经验,提升学生的文化相容性。” 四川大学医院管理MBA项目更是抓准了行业细分的机会。MBA教育中心主任颜锦江说,“当前有不少医院产权不清晰,经营思路模糊,导致医院很多医管人员既做临床又做行政。所以我们想是不是有必要来培养职业的医院管理者。”
细分倚重资源
在外企管理层工作的陈先生表示目前他最需要提升的是自己跨国管理能力。他对记者说,“如果有专门针对金融咨询服务行业的MBA项目,那我会毫不犹豫地报名。” 不过,一些老牌MBA项目仍然强调MBA应该坚持综合管理能力的培养。上海一位商学院项目推广主管向记者指出,“MBA教育首要做的便是给予学生系统综合的管理知识,如果普适性的知识尚未学好,谈何细分特色。” MBA项目“细分牌”要打得漂亮是不容易的。业内人士认为,无论是教师资源还是社会资源,都是学生在考虑“细分型”MBA项目所需要关注的,同时更要关注项目在相关行业中的认知度,否则也只是项目招生的“噱头”,并不能真正提升学生的细分管理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