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与民众相比,中国官员对“裸官”的认同度相对较高,而且级别越高的官员对“裸官”越宽容——中国社科院这一调查结果这两天引发舆论热议。
中国社会科学院2月20日发布的《法治蓝皮书》引述调查数据说,有38.9%的公职人员认为配偶可以拥有外国国籍,接受调查的省部级、司局级和县处级的公职人员超过半数认可子女拥有外国国籍或者外国永久居留权。同时,认可“不得拥有”外国国籍或外国永久居留权选项上,省部级高官的比例最低。
社科院法学所法治国情调研组近期对北京、四川、浙江等23个省市的部分公职人员和公众开展了“公职人员廉洁从政法律机制”调查,得出上述数据。
北京有关人士指出,这些数据在一定程度上显示,职位越高的官员,妻子儿女在国外拥有居留权或者入了外籍的比例也越高。早些年,坊间就有传言,指大多数中国的司局级以上官员的子女都在西方发达国家留学或工作,其中不少官员的子女及配偶已经拿到发达国家的绿卡或干脆加入外国国籍,只留下官员本人或官员夫妇在中国继续 “为人民服务”,成为人们所说的“裸官”或者“半裸官”。
这名人士认为,“裸官”或“半裸官”绝大多数都不干净,否则他们也不会有经济实力让子女配偶拿到外国身份。他们把子女配偶转移国外,并非仅仅是为了万一东窗事发自己有安身之处,更是要把自己的灰色财产转移出去,等退休后就可在发达国家与中国之间自由穿梭,安享晚年。
尽管早在1997年,中共中央就把“本人、子女与外国人通婚以及配偶、子女出国(境)定居的情况”作为领导干部应当报告的事项之一,但这些监管方式多是内部式,“裸官”治理已经成为反腐败的软肋。
蓝皮书指出,目前中国监管“裸官”的文件中几乎都未涉及申报之后是否应向公众公开,使申报失去了最重要的监督途径——外部监督。
而内部监管方式直接导致本单位人事部门对本单位领导的监管难以落到实处,公职人员申报多是自己陈述或填写表格,对不如实申报的情况很难核实,很少见到官员因为没有如实申报而受到处罚的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