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结构调整是中国 “十二五”规划的重中之重。最新公布的外商投资指导目录扩大鼓励类范围,减少限制类和禁止类条目,即凸显中国欲借外资“东风”进军高新技术领域,实现从“世界加工厂”向“世界工厂”转型的渴望。
相较五年前的旧版本,将于2012年1月30日起施行的外商投资新目录无疑体现出更强的政策导向性。其中明确高端制造业为鼓励外商投资的重点领域,服务业和战略新兴产业方面亦有调整。
“目前国外先进技术一直没有大规模进入中国。美国不愿意向中国出口技术,主要是担心(知识产权),”中国战略型民间智库安邦咨询研究员杨志荣称。他认为此次投资目录调整,跟之前中国政府呼吁美国对中国技术出口,是一脉相承的,没有意外;加之美国最近所进行的“再工业化”,号召制造业从海外回流本土,这个时候如果中国不更加开放的话,可能机会更少了。
发改委的新闻稿亦称,新目录紧紧围绕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这一主线,重点强调优化外资结构,推动产业升级。促进外商投资使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设备,改造和提升传统产业。
新的外商投资目录明确指出,考虑汽车产业健康发展的要求,将汽车整车制造条目从鼓励类中删除;并将多晶硅、煤化工等条目从鼓励类删除,以抑制部分行业产能过剩和盲目重复建设鼓励类中增加纺织、化工、机械制造等领域新产品、新技术条目;并鼓励外商投资循环经济,鼓励类增加了废旧电器电子产品、机电设备、电池回收处理条目。
而为促进服务业发展,将外商投资医疗机构、金融租赁公司等从限制类调整为允许类;并鼓励外资投向战略新兴产业,新增新能源汽车关键零部件、机动车充电站等鼓励类条目。
此外,加快开放服务领域也是中国调整产业结构的重要内容,因为中国在制造业是顺差,而在服务领域一直是逆差,劣势明显,因此希望更多外资投资服务领域。
无论是经济总量,吸引外资抑或贸易总量,中国均为全球第二,但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进程中,身处产业链低端的中国,因此获取的利润却不高。缺乏核心竞争力以及产业结构调整推进迟缓,无疑是重要原因。
尽管眼下的欧债危机,以及经济增速的放缓,流入中国的外资出现回流。但对于坐拥3.2万亿美元外汇储备,稳座一哥地位的中国而言,显然更注重引进外资的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