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1968年12月,毛主席发出指示:“知识青年到农村去,接受贫下中农的再教育,很有必要。”上千万的青年积极响应号召,奔赴农村广阔的天地,以他们血与火的青春践行着革命理想。习近平就是当年千万知青中的一员。 延安市沿210国道向东北方向大约70公里,有一个叫文安驿的小镇,隶属于延川县。从地名上这个“驿”字可以看出,这里自古就是交通要道。文安驿往南,沿着一条新建的柏油路向山里走几公里,就到了梁家河村。1969年1月,这个偏僻的小山村来了一群北京知青,其中之一就是习近平。带一箱子书下乡
梁家河村40岁以上的村民至今还记得,那年隆冬的时候,公社通知说上面派来15名北京“知识青年”,要生产队派人接走。
听说北京知青要来,即便是那些平日不太出门的妇女儿童都不愿待在家里,他们想在第一时间看看这些知青和自己究竟有什么不同。 1969年1月13日,吃过早饭后,大队支书一声吆喝,社员们换上拆洗翻新过、准备过年时候才穿的新棉袄,带着活蹦乱跳的孩子,赶着队里的毛驴,浩浩荡荡朝文安驿公社行进,约摸个把钟头后,大伙儿就拥进了公社大院。 面前是一群十六七岁的小伙儿和姑娘,显得单薄。“他们的脸比农村人白,一开始不太爱说话。”时任梁家河大队一队队长的石玉兴回忆说。在点名确认后,公社社员帮助知青拿箱子铺盖行李,知青跟在社员后面回大队。在搬运行李的时候,现任梁家河村村支书的石春阳至今清楚记得:“当时有个精明后生挑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小的棕箱,结果在路上还是落在了后面。等歇息的时候,他随手掂量了一下别人扛的大箱子,才发现 远没有自己的沉,他后悔自己上了当,嘴里嘀咕说,这北京知青是不是带了金元宝。后来证实,里面装的不是金元宝,而是一箱子书。而那个箱子就是习近平带的。”住土窑 吃“团子”
这里叫梁家河,实际上并没有真正的河,只有一条沟渠,雨季的时候沟渠里才流淌一些泥水。 沟渠两侧是陡峭的山坡,先人们利用这种山坡地形顺势挖出一孔孔土窑洞,就是家。全大队二百多名社员就住在这些土窑洞里。 习近平被安排到二队一户社员闲置的土窑洞里。当时,习近平还不到16岁,在父母眼里还是孩子。而且这15个孩子中间,有10个人的父母正在接受批斗。 按照石玉兴的回忆,知青来到梁家河的第一顿饭,吃的是当地名吃“抿尖”。 抿尖的原料以豇豆或豌豆面为主,也可以掺入一些小麦粉或玉米粉。面团和好后,放在一种类似擦子的器皿上(叫“抿尖床”),下面是沸腾的锅。用一个“工”字形木板(叫“抿拐”)在抿尖床上往下搓面团,搓成后有点像面条,但不到一寸长,两头是尖的,故名“抿尖”。抿尖爽滑筋道,味道好,营养高。在那个年头,只有逢年过节才能吃得上。平时乡亲们吃得最多的是团子,也就是玉米面窝头。在延安入党
按照新华社公布的简历,习近平1974年1月入党。据习近平的入党介绍人、梁家河村农民党员梁玉明回忆,他介绍习近平入党“是因为习近平本人表现好,踏踏实实干,有想法,团结群众、团结队干部”。 梁玉明介绍,习近平向党组织递交过两次入党申请书。第一次,因为他的父亲习仲勋当时正在受迫害,父亲的所谓问题影响了他,没有批准。第二次申请时,组织上按照中央“父母有问题,不影响子女”的精神,就批准他入了党。 入党后不久,习近平在报纸上看到四川绵阳一些农村在搞沼气,既方便,又廉价。想到村里年年拉煤的日子,他再也坐不住了。几天后,习近平到公社请了假,自费跑到四川绵阳地区实地考察沼气池建造技术。那时,延安还没有通火车,他要坐两天汽车到西安,然后再坐火车到四川。 回到村里后,习近平给社员们讲述沼气的好处。几个月后,当社员用第一口沼气池的沼气做饭照明的时候,乡亲们不得不佩服这位年轻的习支书“有知识、点子多”。据梁玉明讲,到1975年,全村在习近平的带领下一共建成几十口沼气池,基本上解决了社员做饭、照明的问题。
(本报综合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