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7月13日,北京时间晚上十点十分,时任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最终获得第29届2008年奥运会主办权。无论当时是身临申奥现场,还是守候在电视机旁,相信每一个中国人都会对当晚申奥成功后举国欢庆的场面铭记于心。申奥,一代中国人记忆中难以忘怀的一个名词,在2001年7月13号这一天终于划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而在此之前,1993年北京第一次申奥,仅以两票之差落败于悉尼,痛失 2000年奥运会主办权。当时人们的伤痛和眼泪,同样值得追忆。 1993年9月19日,为了支持北京申办2000年奥运会,文化部艺术局和中央电视台共同举办的《奥林匹克魂》大型音乐会在人民大会堂举行。江泽民等国家领导人均出席观看了演出。北京申办城市代表团新闻发言人在蒙特卡罗举行第三次新闻发布会。对北京举办2000年奥运会充满信心,盛情欢迎朋友们光临北京。而在申奥结果即将公布的当天,北京国际会议中心中更是设立起观看投票结果的会场。面对北京第一次申奥,政府官员信心百倍,媒体记者推波助澜,企业老板慷慨资助,普通百姓热切盼望,在如此盛情的期盼之下,意外落败后的失望和伤心可想而知。而对于北京第一次申奥失败的原因,当时也是众说纷纭。在最后一刻,到底是谁放弃了中国?社会上的猜测主要集中在萨马兰奇、朝鲜的金俞顺委员和中国台北的吴经国委员身上。对于这些猜测,何振梁都曾给予解释,萨马兰奇作为国际奥委会主席,根本不参加投票,况且就他的本意来说,是非常希望北京能赢。对朝鲜金俞顺委员,何振梁认为:“本来他已经离开体育岗位,一般已不参加奥林匹克的活动。但为了支持北京申办,他的国家支持他去摩纳哥投北京的票。”而台北的吴经国委员,介于当时台湾岛内政治环境的敏感、复杂,他当时并没有直接道出所支持的对象,而是客观地提出投这一票的前提。“我这一票的考量有两大因素,第一是为了中华民族的利益,第二是为了奥林匹克发展的利益。” 那么1993年北京到底为什么失利?何振梁先生在早前接受北京电视台某节目中曾经透露这样的信息:“埃及代表是个老人家,和中国关系很好,表示要抱病参加投票。但临行前身体实在不允许,没有成行。保加利亚代表是保共书记的女婿,也是要投中国票的。但保加利亚政局变化,这位代表也受到牵连,没能参加投票。” 所以,比较可靠的说法是,1993年北京申奥失利的原因主要是埃及、保加利亚这两个国家的奥委会委员未能参加投票。而主观方面,原因则可以归结为当时美国国会众议院对中国人权问题的横加干涉。紧接着在联合国会议上,中国的人权问题再度成为被攻击的对象。这一连串不寻常的动作,都给北京申奥造成了极大的负面影响。 当年北京申奥失利的第二天,《人民日报》评论员即发表社论,《坚定不移地走向世界》,文章中写道:“我们尊重国际奥委会的选择,祝贺悉尼申办成功。同时对国际奥委会对中国申办工作的支持,一如既往充满感激之情,对全世界也一如既往充满友好之情。办奥运,不论是今天还是以后,都是中国人民的强烈愿望。”评论最后写到:“得而不骄,失而不馁,这是中国人民应有的气度和风范。‘风物长宜放眼量’,来日方长,后会有期。我们相信,在这个占有世界1/5人口,有960万平方公里国土和五千多年文明史的东方国家,奥运会五环旗高高飘起的日子,不会很遥远。” 2012伦敦奥运近在眼前,值此回顾中国与奥运结缘的历史,从刘长春一个人代表中国出现在奥运会赛场,到许海峰实现中国奥运金牌零的突破,再到北京两次申奥,并最终成功举办2008年奥运会,中国参与奥运的历史,正折射了中华儿女的辛酸和悲苦、光荣与自豪。中国人以坚韧不拔的毅力一步步从凄苦走向辉煌,用一步步的努力来赢取国际社会的尊重,支持和赞誉。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