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3年7月27日,《朝鲜停战协议》在板门店签订,朝鲜半岛延续数年的战火终于熄灭。
关于抗美援朝的志愿军的伤亡情况,至今仍没有结论。据官方资料显示:前后共有四批志愿军入朝作战,参战部队共达240万人;据不完全统计,志愿军共伤亡36万人。
随着2014年3月28日这天,韩国政府向中方移交的437具志愿军烈士遗骸。人们的视线又聚焦到了60多年前的这场战役,然而,这60多年中,那些安全回国的志愿军战士到底过着怎样的生活,他们又经历了哪些人生起伏?这是其中一些抗美援朝老兵的故事。 (以下内容综合新华网、《南方日报》、《解放军报》等报道)
无手无脚老兵帮家乡
修水渠改荒山
老兵:朱彦夫
老家: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张家泉村
入伍时间:1947年
1947年,14岁的朱彦夫成为解放军的一名小战士。1950年,朱彦夫走上了抗美援朝战场,在一次战斗中,他身负7处重伤,经过47次手术,昏迷了93天后才苏醒过来。然而此时,朱彦夫已经没了四肢和左眼,变成穿衣、吃饭都需要人照顾的重度残疾人。
伤势稳定下来的朱彦夫被转入山东省荣军休养院,但倔强的他不愿意躺在功劳薄上让人伺候。四年之后,朱彦夫作出了一个让人吃惊的决定。1956年,朱彦夫离开荣军院,回到故乡山东省淄博市沂源县的张家泉村。他面对的第一个难题就是自食其力。朱彦夫开始像孩子那样重新学习吃饭、穿衣、喝水、排便和装卸假肢。经过无数次摔打磨练,这个铁骨铮铮的汉子终于站了起来。这时的他,体重只剩下50多斤。重新站起来的朱彦夫赢得了父老乡亲的爱戴,回乡的第二个年头,他被选为张家泉村党支部书记。
当时的张家泉村,108户人家分散在6座荒山上,村里不多的土地被三条大沟分割得七零八落,吃水也要到邻村去挑,很多人常年逃荒要饭。朱彦夫上任后提出:用锄头和独轮车,向荒山和沟壑要耕地。几个冬天,朱彦夫拖着17斤重的铁腿,和全村上百号劳力一起住荒山、填深沟、造梯田。
终于,张家泉村有了六口水井和1500米水渠。地和水解决了,村里人吃上了白面馒头和小米面煎饼。这时朱彦夫又提出:
“山顶松树带帽、山下林果缠腰”,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他爬山越岭,亲自勘察地形,规划蓝图。现在,在朱彦夫的带领下,这个昔日贫瘠小山村几乎年年都迎来丰收喜悦。
抗美援朝老兵
当裸模十余年
老兵:李继胜
老家: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
入伍时间:1949年
今年已经93岁的李继胜,曾在广州美术学院当了十几年裸体模特。由于年事已高,美院不再聘用他做教学模特,失去经济来源的老人生活十分艰难,只能在大学城附近拾荒维生。
李继胜老家在河南省周口市太康县。十几年前,老李来到广州,最初以乞讨为生,后来遇到一名广州美术学院的学生。这名学生觉得老李的外形适合做人体肖像,建议老李去当写生模特。老李这才知道,原来“坐着不动就能挣钱”。此后,老李就开始了自己的“模特”生涯。
“光在美院我就经历了三任院长。刚开始他们只是给我画头部,这个挣得少,一次才几块钱。过了没多久,美院的老师就问我要不要做‘人体模特’,就是不穿衣服给学生画,这个钱给得多一些。”李继胜说。
家人得知李继胜要做裸模,起初有些意见。李继胜自己也不太习惯,后来也想明白了,“我老了,画人体课脱个衣服也没啥啊,两三岁的小孩子也都是光着屁股跑着玩呢!”
李继胜说:“我是49年当的兵,53年复员。当时是在运输团,后来到了朝鲜做卫生院护士。”老李说,年轻时他参加过抗美援朝志愿军。“上甘岭战役我都参加了。”说起这段历史,李继胜特别骄傲。说着就挽起裤腿,给记者看右腿上的几处伤疤。“这些都是被弹片打穿的。政府每个月给我发六七百块钱的退伍补助,如果户口能迁到广州,补助会更多。”
六盘水老兵栖身40年房屋遭强拆
老兵:武绍忠
老家:贵州毕节市
入伍时间:1949年
2014年1月23日,家住六盘水市理工学校大门右侧的武绍忠、王孝武老两口出门置办年货,准备好好过个年,然而一回家——家在哪儿?遍地废墟,面目全非。两位老人顿时感到天旋地转,忍不住哭倒在地。“我为党和国家奉献了一生,为什么落到这步田地?”武绍忠老人泪流满面。
武绍忠老人出生于1932年5月,祖籍贵州毕节。17岁时,父母双亡的他在江西戈阳加入解放军16军,先后参加了解放贵阳、鏖战黔西北、剿匪黔西等无数大小战役,并于1950年参加抗美援朝战争,最后带着一身伤病回国。1956年,武绍忠老人复员,带着一身伤病、三枚军功章退伍回乡,先是在黔西北地质大队工作,后来在六盘水市水城特区百货公司工作。
1977年至1978年间,武绍忠老人和老伴经过生产队的同意,在六盘水家鹅公社河沟边自行盖了间40多平方米的房屋,1977年创办的水城矿务局技工学校(即后来的理工学校)也建在这里。1982年武绍忠老人退休。由于单位没有解决过住房问题,全家人便一直住在这间屋子里,后来孩子们在外地成家立业,老两口平时种菜,把一间房子改成小卖部,生活自给自足。近年来,理工学校因为扩建需要征用老两口的住房用地,所以与武绍忠老人商量拆迁赔偿一事。赔偿还没影子,理工学校却把老两口告上法庭,硬说他们的住房用地属于理工学校。最终二审法院驳回了理工学校的诉讼请求。老两口以为还可以跟理工学校谈谈拆迁赔偿,谁知仅仅几个小时,家就被强拆。
被遗忘在医院精神病房的老兵
老兵:蒋振娟
老家:不详
入伍时间:1951年
(本报资料图片)
朝鲜战争,陆续参战的中国军人中有近20万人伤残。其中还有为数不多的精神病患者,有普通士兵,有战斗英雄,也有中高级军官。战后,这些病人由东北陆军医院陆续转到大后方休养治疗。华东军区、华东野战医院也接收了一批。其中417名志愿军精神病人,陆续转到了1955年在诸暨成立的精神病防治所,这就是湖州第三人民医院的前身。
和当时国内其他医院的收治情况大体相似,他们入院时,大多年龄只有20多岁,最大的不超过35岁,有的甚至还不到20岁。这些“最可爱的人”,就此早早开始了连过去与现在、生存与死亡都模糊不清的人生后半场。
在湖州第三人民医院里,住着一位曾经的志愿军战士,她叫蒋振娟。走上朝鲜战场时,16岁的蒋振娟可能没有想到,仅仅1年半后,自己就成了精神病人:胡言乱语,乱解小便,反复把棉被掀起一个角又放下折平。继而连续数日不眠不休,并且拒绝与任何人交谈。3年后,她因精神分裂症久治不愈,转入浙江第五康复医院、也就是如今的湖州第三人民医院。
在医院老年精神病区里,满头白发的蒋振娟坐在床边的的靠背椅上,低头摆弄衣角,一丝口水从歪斜的嘴角慢慢滑下。间或抬起头来,眼神空洞发直,没有聚焦点,没有一丝情感波动。从56年前入院起到现在,医生护士们一直叫她“小蒋”。“问她多少岁?十七”,护士长俞静如说。75岁的“小蒋”,记忆永久停留在了那场战争。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