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论官方还是民间,“反腐败”是中国眼下最热门的话题,没有之一。大老虎、小苍蝇,一个接一个被查办曝光,新年过后仍在进行中,不仅彰显了新一届中共领导人激浊扬清的坚定决心,也让十几亿中国人民觉得拨云见日,看到了希望。
不过,反腐败的成果虽然斐然,对中国官场也确实起到了明显的惩戒效应,问题的根源仍然悬而未决——直到现在,中国内地的反腐败机制仍不健全。
2013年9月2日,为方便广大群众对公务人员尤其是各级官员进行监督,举报腐败线索,中纪委监察部在其官方网站上开设了一个举报平台,随后多次表示“优先办理实名举报”。
两个月之后,由于群众的举报热情太高涨,举报线索太多,该平台被独立了出来,成为一个单独的举报网站,并启用了一个新域名。
需要看到,动员群众通过网络进行举报,虽然快捷,但并不是解决腐败问题的万能金钥匙。对于文化素质普遍不高的中国基层老百姓来说,上网本来就是一道不小的技术性障碍,加之通过这个平台举报,效果不直接,反馈也略显迟钝,经常让举报者产生石沉大海之感,老百姓通过这个渠道反映问题、举报官员的积极性逐渐有所消退。总之,在更多的情况下,中国内地基层群众更习惯通过直接上访的方式举报腐败官员,向上反映自己遭遇的问题和不公。
令人有些诧异的是,2014年2月25日,这扇原本就不太敞开的信访大门突然又被关上了一大半。当天晚间,新华社对外发布消息称:近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创新群众工作方法解决信访突出问题的意见》,其中明确提到:群众应该以理性、合法的方式“逐级表达诉求”,不支持、不受理越级上访。
这份《意见》还明确指出,群众要依法维护信访秩序,对于信访活动中的违法犯罪行为,公安机关要依法进行处理。《意见》还要求各级宣传部门强化舆论引导,要发出主流声音,树立正确导向,要向社会曝光无理缠访闹访、违法聚集滋事受到处理的典型案例。
如此一来,按照这份《意见》,乡村的百姓不能到县信访局上访、县里的百姓不能到市信访局上访、市里的百姓不能到省信访局上访,那么,国家信访局还有存在的必要吗,难道仅能起到一个管理下级信访机关的职能?这个限制显然是不太合理的。
部分法律界人士更是指出,信访是中国老百姓向上反映问题的最直接、最常用渠道,对于信访行为进行限制是很重大的事情,简单出台一份“意见”,是否具有法律效应?是否应该通过明确立法的方式进行?这份《意见》是否将成为各地政府打击上访群众的依据?这些都值得商榷。
2月26日,关于这份《意见》的讨论理所当然地成为中国内地网民热议的又一个焦点话题,绝大部分是反对的声音。除此之外,中国内地老百姓对于纪检部门的信任也不够充分。
事实上,严格意义上来讲,在中国内地,纪、检其实是两个相互独立的部门,分开运作的。其中,“纪律委员会”是针对中共党内的监督机构,检察机关是针对政府公务人员的监督机构。只不过,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两者的职能有很大的交叉,以致于无论是中国内地的新闻媒体还是老百姓,都习惯于把二者放在一起,混为一谈了。
可以看到,截至目前,中国内地媒体关于“打老虎”成果的报道,大多都是复制拷贝的“转载”,来自于中纪委直接在其官方网站上发布的消息。这些消息通常言之不详,“正在接受组织调查”是最常见的统一化官方语言,省级以下的市县级纪委和各级检察机关很少直接对外发布类似的消息。
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和李克强总理所言,中国的改革已进入深水区,前面有许多艰难险阻,都是硬骨头。反腐败作为保障改革顺利推进,保障改革成果顺利落实的关键点,在各项改革的进程中不仅将是眼下的热点,也将是长期的热点。如果不能建立一个足够透明公开的民众监督机制,就无法对掌握权力的公务人员形成法律层面的约束和限制,大老虎小苍蝇斩不净杀不绝,也就不能说反腐败取得了最终的成功。
这场席卷全中国的反腐败风暴将进行到何时?万众瞩目的“大老虎”谜底何时揭晓?最终能否建立公开透明的民众监督机制?中国内地各级政府和数以百万计数公务员是否愿接受广大群众的监督?难得的历史机遇已到,我们也相信新一届领导人改革决心和顶层设计,13亿中国人民都在拭目以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