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风华,历史学者、小说作家。1975年生,天津人,居北京。著有长篇小说 《平安夜》,畅销书《抗日战争的细节》、《唐朝诡事录》、《在黑夜遇见历史》等。获新浪中国好书奖,作品繁体字版由台湾联合文学出版社出版。
1月20日,中国历史学者、小说作家魏风华,就日本政要参拜靖国神社、钓鱼岛争端以及中日局势等问题,接受了《华闻周刊》采访。以下为访谈实录:
《华闻周刊》:在《抗日战争的细节》中,您对日本发动侵华战争的目的和过程有着深入的描写,根据您所了解的情况来看,日本当时为什么要发动这场战争?日本军国主义的传统根源是什么?
魏风华:“七七事变”引爆第二次日中战争,但事变本身其实是一次“擦枪走火”。那时候,日本的假想敌是美国和苏联,他们没有全面占领中国的计划。当然,想在中国获得特殊权益是肯定的。事变发生后,由于日本军部和内阁错判了形势,认为会在短时间里迫降民国政府,导致自己最终陷入泥潭,没办法体面地结束战争。至于其军国主义的传统根源,除民族性格上所携有的因素外,我觉得跟“皇国史观”以及七百年武士治国的历史有密切关系。
《华闻周刊》:您怎么看日本在靖国神社中供奉战犯牌位及其参拜行为?您认为他们这么做的真正原因是什么?
魏风华:供奉战犯牌位和政要参拜这件事当然非常糟糕。不过,日本人认为这样做没问题。原因很简单:他们没对战争罪行进行真正而彻底的清算。之所以这样,是因为这个民族根本没觉得那是不义的战争。这是其民族真正的悲哀所在。既然如此,神社里的那些家伙也就具有了英雄色彩。参拜英雄有什么问题吗?日本人的逻辑就是这样产生的。
《华闻周刊》:您怎么看目前的中日局势?日本面对历史的态度,您如何评价?您认为中国方面应该用哪种态度和方式来应对?
魏风华:对峙会一直持续下去,而且无解。这是两个民族的宿命。其实,当谈到历史观时,一些日本人肯定也有困惑:我们不少政治家就战争问题已多次道歉乃至反省了,可中国人为什么依旧不依不饶?中国人的困惑则在于:为什么上一届首相刚刚表示完道歉,下一届首相又去参拜靖国神社?日本人做事的连贯性在哪里?说到那个民族,他们内向、奋进、自卑、高傲、执拗,只讲求事功,缺乏大是大非的观念。一切的一切,他们都不是故意的,所以更加难以理解该民族。对很多中国人来说,总想找到两个民族同出一脉的证据,甚至在潜意识中觉得日本人是“另一个自己”,可最后遗憾地发现两个民族是如此的截然不同,没任何相似度可言。去除幼稚病才是靠谱的态度,在这个态度上才会有正确的对日方式。
《华闻周刊》:钓鱼岛争端陷入僵局,您认为关键问题出在哪儿?您认为两国是否可能再次爆发战争?为什么?
魏风华:美国因素当然是重要的一环。如果没有这个因素,是不是就好办了?我不这么认为。正如前面所说的,我倾向于认为这是两个民族的宿命。即使没有钓鱼岛,也一定会有别的东西牵绊这两个国家。会不会再次爆发战争?如果我说 “会”,一定是因为我对人类的前景充满悲观的情绪。总之,我不乐观。当然,短时间里战争不会爆发。至于长时间的事,谁能说得准?
《华闻周刊》:这两天,最后一个投降的日本兵小野田宽郎离世,他一度被日本人认为是“大英雄”。您认为日本政府和社会可能会怎么来处理这个事件,会以什么样的规格来举行他的葬礼?对这件事的处理,是否会激化中日的矛盾?
魏风华:小野田宽郎当年的事,从纯粹的军界视角看,确实是个奇迹。至于其去世,我不认为日本政府会太当个事,也不觉得日本社会上会有多少人关注。中日间的矛盾不会因为它加重或减轻。它没人们想象的那么重要。
《华闻周刊》:相比于其他抗日战争题材的书,您的《抗日战争的细节》系列有何不同?在写作中,您是否有一些新的发现?
魏风华:《抗日战争的细节》一共四到五部,主要写民国正面战场,特点主要体现在叙事风格上,努力用讲故事的语体述说残酷的历史。它是普及性大众读物,而非学术著作,所以披露不同并非首要目的。当然,讲故事的过程中,会顺手纠正些错误的印象。比如南京大屠杀头号杀戮部队是哪一支,日军的脚步是如何渐渐失控的,如此等等。
《华闻周刊》:写《抗日战争的细节》系列时,您对日本的过去和当下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结构是否有过详细的了解,您认为军国主义是否有抬头迹象?其背后的原因是什么?您认为中国政府和民众应该如何来应对?
魏风华:我觉得,从战后到现在,日本军国主义一直就那样儿,没什么太大变化。现在就一定比以前更抬头了?没觉得。至于军国主义一直存在的原因,跟当年没铲除天皇制和靖国神社有直接关系。活神和死庙都在,军国分子当然也就存在。就好比腐肉上一定会有虫子。至于如何应对,我觉得还是要从“知日”做起。只有这样,在变局中才不会出现误判,才能保持闲庭信步般的从容与无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