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异国他乡,除了要忍受想家的煎熬,寂寞的痛苦,还要承受不同于国内的工作压力。“英漂”们为了实现自己的英国梦,努力着、奋斗着、挣扎着。然而,当理想照进现实,最初的梦是否变得不堪一击?种种牺牲究竟是否值得?也许只有他们自己才能真正懂得其中的得失与悲喜。
Nike 28岁 建筑公司项目经理
如果说国内的加班是为了加薪的话,那么国外的加班则是为了保住饭碗。从小在英国长大,自认为无论从语言、思想,还是能力上,都与当地人相差无几。也想当然地觉得在完成自己工作的前提下,到了下班时间就走人的英式工作理念也适用于我。但之前的工作经历却证实,事实完全不是这样。
作为一个亚洲人,乃至中国人,只有付出更多努力,才能获得与白人相同的评价。现在,我每天都会主动加班2至4个小时,甚至连周末也不放松。我需要我的工作,我不能再失去它了。
Catherine 23岁 研究生
之前的国际学生毕业可以拿到两年的工作签,而从去年开始,这个政策居然没有了。同样是来英国留学,我不过比他们晚了一年而已,就要遭受“毕业就滚蛋的不平等待遇”,这实在让人难以接受。
为了能留在英国,我不仅积极与导师沟通,及时了解各种信息,并参加多种多样的workshop和社会实践。当过义工,做过志愿者。希望通过这些活动可以拓展人脉,拓宽出路。10月的时候,我申请了T1签证。尽管我很认真地按要求做了可行性报告和企划案,但我还是落选了,可能是我的想法还是无法迎合英国人的口味吧。
有的朋友为了留下来,找了个英国男朋友,甚至为了稳固与男友的感情,在研究生毕业后又申请了第二个硕士课程。有的同学为了得到工作签,选择了并不喜欢的行业。我不愿步他们的后尘,却也不知道该怎么办。
Kate 25岁 公司职员
同事说,天凉了心就容易冷,人就容易想家,我不知道独自在英伦行走的这个冬天要怎样度过。国内的同学说我不孝顺,“难道你不知道‘家有高堂不远行’吗?”而我觉得,顺应父母意愿也是孝顺的一种表现。
每天下班后,我会选择最绕路的公车回公寓,因为不想太早回到那个只有我一个人的空房间。每每透过车窗,看见街道上的灯火阑珊,都会觉得伦敦这个创意大都市既熟悉又陌生。在离开的第444天,我只想说,我不想家。
Daniel 31岁 销售
入职的三年里,每隔一两个月我就要往返北京、伦敦一次。工作性质致使很多事情不能安定下来——房子、车子、妻子。每次往返都需要一个心理和生理的适应过程,而相对于倒时差,感受上的落差更让人难受。
回北京的心情固然好,有年迈的父母等你回家,每个人都需要被期待。然而,国内的浮躁与周围人的势力实在让我喘不过气。回伦敦的心情则是回归平静,但平静的代价就是承受寂寞。有些事,去追求不等于有追求。最近常常扪心自问,下一个三年,我会在哪?
Linda 22岁 本科生
练完琴本想让脑子休息下,却不料又多想了起来。还是怀念过去的时光,自行车、羽毛球、爬山、随手拍的照片,还有痴情的等待。但很快嗖嗖凉风又吹来,如果当初我没选择出国,我们会不会不分开?如果当初我没选择留学,出现问题时是不是可以更及时地沟通?不必隔着大洋彼岸的距离和时差,连吵架都变成一种奢侈。
Ricci 20岁 本科生 Mandy 24岁 研究生
记得去年结伴来英国,转机时我的旅行箱出了问题,工作人员不让我登机,Mandy比我还着急。回想当时两人说“散装英语”的情形,真是又可气又好笑。而现在她即将学成归国,我却还要在这里继续奋斗。一年的时光转瞬即逝,Mandy的经历和感悟都教会我很多。一直没叫过她姐姐,是因为不好意思张口。但在她即将离开的时候,我想对她说,Mandy,你是世界上最好的姐姐!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