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许多华人移民到英国后,与英国人结婚,已经有了二代,甚至三代,这些后代的脸上已经没有那么明显的中国印记,但是这几分之一中国血液在他(她)的生命中都有着或多或少的影响。
梁悦信就是这样的例子,有着1/4中国血统的他从外表上已经很难看出中国人的模样,然而他却对中国根源非常好奇,他热爱中国文化,他的中文很标准,背对他你都听不出他是个英国人。
流在血液里的情缘,终究会伴随着他的人生。
自述人:梁悦信
年龄:23
职业:项目经理
籍贯:英国
现居地:伦敦
目前家庭情况:奶奶来自中国香港,妈妈是英国人,所以梁悦信是1/4的中国混血。
梁悦信(右二)儿时全家福,奶奶(右四)是香港人。照片由本人提供。
一张外国人的脸,陌生人一般看不出来有中国血统。不过,在英国长大的我,其实从十几岁开始,就有一种日益强烈的欲望去了解我的中国根源。
四分之一的血统是什么概念呢?我是这么考虑的,是我身体发肤的四分之一,就像一支腿对身体的比例,如果没了,我就会有一个巨大的空缺。
我印象中,第一次真的意识到自己的中国根源是我十岁的时候。那时,每天放学之后,会有保姆从小学接我,带我和她照顾的其他孩子回她家。有一天在回家的路上,另外一个孩子开始用对中国人的一种种族歧视的名称招惹我,说因为我是“chink”,所以我没有朋友,没有人喜欢我。那时候我不知道该有什么样的反应,就哭了。保姆和她另外一个当妈妈的朋友都问我哭什么,他们以为我是为身上这四分之一的中国血统而伤心。
后来上中学的时候,只有一部分不懂事的同学跟我说这个名称,不过是开玩笑的语气,而且我那时候对此也不那么敏感了。在此期间,我刚好也开始对我的中国根源感兴趣,尤其是语言于是我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跟奶奶学习广东话,有时候我也会问会讲粤语的朋友问题。
后来,我的中学开了一个中国课程,由于我奶奶的背景,我想学的其实是广东话,不过当时的想法是“反正都是中文”。我就这样开始学普通话了——那是我至今从来没有后悔过的决定。
我为了提高中文水平而辞去了一家名牌服装店的工作,开始在我家附近的外卖中餐馆打工。在那工作,我学的更多的是广东话,学的最快的是大家最常用的话:
“给我一个白饭;宫保鸡;香港鸡;三合一;抹窗!;扫地;拖地;你想死?!(开玩笑的);你要几羹糖?”
在餐馆里听到的其他话我就先不说,大家可想而知。
祖父母
我外婆、外公和爷爷都是英国人,我奶奶是中国人,来自香港。
我如今还没有完全了解我奶奶跟爷爷的故事。我奶奶给我讲过,我也记录了一部分,但还是有些问题我没问过。我还打算以后去奶奶家,再听她讲一下她的故事。
我知道他们见面的时候,我爷爷还是军人,他们跟我爸爸、大伯、姑姑和叔叔都跟着爷爷去过不少国家生活。我知道我奶奶很坚强,长大的时候很辛苦,责任也特别大。而后来,生了孩子之后,因为我爷爷当兵,所以她经常一个人顾四个孩子。
其实我四个祖父母对我各有各的好影响,包括我跟奶奶学的广东话和跟外公学的低音吉他和乐理,而且四个父母一直对我都很好。
“小皇帝”
我跟我奶奶关系一直很好。
奶奶说在八个孙子女当中,我是她最喜欢的,她也不会对其他家人隐瞒这个点。因此,最近我两个堂妹都叫我“Golden Child” (金色孩子)。不过,我两个弟弟、堂妹和堂弟其实都没有表示介意我奶奶这么说,尤其是年龄跟我差不多的堂妹们。
属于自己的地方
十几岁的时候,我像一般的孩子一样在寻找自己。有一段时间,因为在英国看到的一些事情让我很失望,所以开始不喜欢英国的文化。那时候,除了我家人和几个好朋友之外,身在英国的我却感觉跟英国很疏远。
后来,我认识的学校之外的朋友越来越多,英国、中国等国家的都有,而且我也反省了不少。我最后明白了,其实哪里都有跟我志同道合的人,而且我跟思维比较广阔的人更有共同语言,尤其是中国、西方文化都了解的人。
虽然在英国、中国以及很多地方都认识过很实在的朋友,我仍然忘不掉第一次到香港的时候。海边的清风,阳光的温柔,耳边路人讲粤语的声音,加上我回到了自己的中国根源的意识——都让我突然间有一种归属感。
现在我已经回到了英国。只要我的家人在这里,这边永远都是我家,不过,心里依然默默地期待着下次去中国的时刻……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