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记者 李晓枫图片由皇家莎士比亚戏剧公司提供
“赵氏孤儿”的故事最早记载于《左传》之中,讲述了春秋时期晋国贵族赵氏由于家族势旺,招引奸臣屠岸贾仇视,深受其迫害至惨遭灭门,唯有幸存一个襁褓中的婴儿赵武即赵氏孤儿,其母晋成公的妹妹赵庄姬在临死前托付医生程婴将赵氏孤儿装于药箱中带出。许多人在保护赵氏孤儿的过程中牺牲了生命,包括意外发现秘密的守门将军韩厥以及为掩人耳目被程婴交出的亲生子。在20年后,长大的赵武发现了这个秘密踏上了复仇的道路。 在中国的众多改编版本中最出名的算是纪君祥的元杂剧《赵氏孤儿》了,之后在此基础上衍生出京剧及各种地方剧。为迎合现代人的审美,这部传统中国故事也被多次搬上荧屏,此次《赵氏孤儿》与英国观众见面,已经是第三次了。 此次创作英国版《赵氏孤儿》,与导演多伦联手呈现这出好戏的是编剧詹姆斯·芬顿(James Fenton),他在解释为什么来执笔将这部中国脍炙人口的戏剧改编成为英国版本时说道:“导演多伦在劝说我来编写剧本上下足了功夫。他给我看了很多对这部剧作的改编版本,其中的大部分都很难直接采用,搬上英国的戏剧舞台,于是我们最终决定通过自己的改编,写出一个全新的适合英国观众的版本。在中国,为了达到不同的目的,人们也会重新理解故事、组织材料并以不同的方式诠释。就好比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故事都为剧作家提供了想象和自由发挥的空间。”
故事的理解 芬顿认为,虽然《赵氏孤儿》是讲述古代中国的故事,他却能从现代生活中寻找同样的感触。“无论古代、现代,中国还是英国或是世界的每一个角落,人们都会为了保护自己的孩子而不顾一切,人们也会经受着大屠杀和生活的灾难。我时刻在问自己,一个女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会怎么做?一个男人如何可以忍受具有潜在危险的生命存在?我时刻在感受着我笔下角色所感受的情感,从我自身的经验中,从我现代的曝露在政治环境的生活中。” 《赵氏孤儿》常常被冠上“中国版哈姆雷特”的帽子,对此芬顿认为与其因为它的复仇色彩而草率下定义,不如说它更像莎翁的另一部名作《李尔王》,这部剧中融合了浓郁的情感刺激,掺揉了喜剧与悲剧的双重冲击。“《赵》中有诙谐幽默的喜剧,也有暴力和丑角的成分。前一秒钟你还在捧腹大笑,而下一秒你就可能会停止噤声,沉浸在悲伤之中,这就是这部剧作的独特之处和魅力所在。”
适度的改编
如何让英国的观众充分理解这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传统戏剧的剧情并感同身受并不是一件易事,编剧芬顿在这一过程中可谓下足了功夫。 “我会采用一些套路,好比说每一位新登场的角色都要事先介绍下自己的身份,通过这种简单直白的方式来让观众熟知每位人物的背景和人物关系。此外,许多对话被原本不动地保留下来,我们并没有规避或掩盖原本剧本的独特魅力。然而,原剧中的一些元素对于西方观众来说可能有些晦涩难懂,在处理这种情况时我们并没有删减或者修改,而是选择保留原剧情,将原汁原味的中国传统故事中的人文理念作为一大亮点呈现在英国观众面前。举例来说,在这部剧中,为了拯救一个对国家未来意义重大的婴儿,成千上万的婴儿因此而牺牲,这在西方观众眼中看来这是全然不能理解的,所以我们选择了采用模糊地方式交代处理这一剧情,让观众去思索。” 故事情节上的理解固然可以通过想象与揣摩来达成,然而在不同语言的转换过程中,怎样平衡与拿捏改写的分寸着实让芬顿费劲了脑筋。他说道:“如何将具有韵律的古汉语唱词再度加工成为诗歌化的台词成为另外一项困难,台词当然不能全部直译得太‘东方’,但同时也要保留原剧的风味。” 芬顿对剧本最有创新的改变在于精心添加的四首诗。在撰写第一稿时,他加入了一首独唱唱词,然而却不幸丢失。此后他继续创作了四首诗并由音乐家保罗·英格里斯比(Paul Englishby)谱曲,芬顿认为歌曲可以帮助他将剧作的每一部分紧密地联系在一起。“我好似在建一座吊桥,每一首歌都像一根支柱,中间悬晃的是剧的每一个情节。当诗落笔于纸上,剧情就自然而然浮现在我脑中。”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