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陈甲妮图片由演出公司提供

在同一个戏剧场景中,一场长达一个多小时的戏剧仅凭借8位中国演员就演绎出了一场惊心动魄的、与人命案相关的故事。这些演员分别饰演了阿加莎·克里斯蒂笔下的人物——结婚仅一年的雷斯顿夫妇、年长且难伺候的博伊尔夫人、透着些许“邪气”的干瘦的帕拉维西尼先生、看上去理智而正派的退伍军人梅约·梅斯凯夫少校、中性气质的的凯斯维尔小姐、年轻活泼、略带神经质的的小伙子克里斯多夫·赖恩以及年轻警官屈洛特。
故事发生在1948年冬天,一个风雪交加的下午。伦敦西二区鸽子街24号发生了一起凶杀案。根据凶案现场的线索表明杀人犯已逃亡蒙克斯威尔。就在这个傍晚,在刚刚开业的蒙克斯威尔旅馆里,年轻的雷斯顿夫妇迎来了五位奇怪的客人,次日下午,博可夏警察局的警官屈洛特也来到旅馆,他将带来更可怕的消息……凶手在其中吗?危险到底存在吗?一连串的问号出现在每一位前来看戏的观众心中。
英文原版《捕鼠器》已经在伦敦西区上演了整整60年。而中文版无论对于中国观众还是主创们并不陌生。这部戏在上海也已上演了31年。中文版的英国之旅也让很多热爱戏剧的读者记起,2010年《捕鼠器》演出制作人的斯蒂芬·韦利·科恩爵士率领伦敦圣马丁剧院《捕鼠器》原班演出团队第一次走出伦敦西区到上海演出。此次演出,中方导演和演员们为大家呈现出的效果几乎跟英文原版几乎一模一样。

早在2003年,《捕鼠器》在上海戏剧学院复排,并以导演系在校生为班底,于当年7月首次公演,中文剧名为《捕鼠器》,英文剧名取原作的广播剧版和小说版名称“Three Blind Mice”。中文版导演刘方祺就是当年的在校生之一。 “《捕鼠器》的剧本是在我在上海戏剧学院导演系念三年级时在学校图书馆里发现的,当时中国只有很少的悬疑推理类舞台剧作品,觉得很新鲜,所以作为我们班的实习大戏将它呈现了出来。虽然当时还很不成熟,但是还是引起了很大的轰动。多年之后,我们依然对于捕鼠器这个剧本有着很大的怀念。”所以在2009年,随着主创人员从上戏毕业,此后的数次公演,演出单位变为上海现代人剧社,英文剧名更正为舞台剧版的剧名“The Mousetrap”。这些演员都是已经连续参与了三年过百场的演出。
刘方祺向《华闻周刊》记者介绍,因为版权的关系,在对于中文版进行再创作的过程中,最终还是秉着尊重原剧本的最高原则,只是在角色的演绎方式上进行了再创造、改变和创新。所以,上海现代人剧社和刘方祺带着演员们受邀来伦敦的这场演出,也不必担心西方人对中文版有任何不理解。因为了解这部戏的西方观众一定不会因为语言的问题而看到一个自己看不懂的作品。
当然这个功劳也来自英方导演、英国《捕鼠器》的演出监制人丹尼斯·西尔维,她专程去到上海对演员们进行表演上、特别是英国剧目的演出风格上的指导。“中国与英国在文化、认识上是存在差异的。丹尼斯的主要贡献就是让我们的中文版变得更加原汁原味。比如,她对于演员服装的问题给出了很准确的意见。还有英国文化,比如下午茶,比如房屋的建筑结构在剧中的运用。就是让我们整个剧组更贴近英国。她对表演上的指导主要体现在让中国的演员在演绎英国人物的时候能够更贴合、更像、更传神。”刘方祺回忆着排练时的场景。
除了有来自英国本土的不少建议,作为首次受邀来伦敦西区演出的外国团体,刘方祺在筹备这部作品时显然还是下了很大的功夫。 “首先,是对于英国文化的了解。我观看了大量的由阿加莎改编的电视电影作品,将自己融入英国五十年代的世界;然后是对于中国演员演绎外国人物的方法训练;第三,是对于推理悬疑舞台剧的风格定位。可以说, 《捕鼠器》是中国舞台上首部成功的推理作品,为后来一系列的同风格作品奠定了明确的风格类型。”
作为经典悬疑喜剧,每隔11个月英国就会有一部全新的《捕鼠器》上演,由于每一版的导演都不同,所以每一版的风格都会有些不同,但是都是在尊重阿加莎的剧本的基础上进行的。但又不会有太大的不同。不过,如果有机会的话,刘方祺非常希望将《捕鼠器》解构,加入一些更有创意的元素。刘方祺相信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的原版也会有所改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