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李佳南 实习记者 李晓枫

10月30日,第四届英国万像华语电影节开幕电影《人山人海》在剧院Odean Panton Street正式与观众见面。放映结束后电影主创来到观众中间,彼此交流对电影的看法。《华闻周刊》记者在电影放映前,与《人山人海》导演蔡尚君及男主角陈建斌进行了深度访谈。
影片的故事强烈而具有张力,取材于《南方周末》报道过的一则真人真事,剧中为弟复仇的主角“老铁”的人物原型是贵州六盘水的五兄弟,他们的六弟被抢劫并杀害,由于警察对案件不重视,他们自己踏上了追捕凶手的道路,这部影片被很多人誉为中国首部“公路复仇片”。
电影反映现实的特色是吸引观众的一大亮点,类纪录片的表现手法也使影片透露着冷峻的现实气息。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导演蔡尚君说道:“我们试图用一种最客观的角度来展现,在电影中没有任何丑化中国的因素。”
陈建斌认为电影之所以采取真实得近乎残酷的陈述,是因为 “我们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经常会被自己的眼睛所欺骗,以为所看到的就是全部。拍这个电影让我认识到,除了你所看到的,还有一些潜伏在表面下的你所不知道的东西。电影的目的就是将这些深层的现象挖掘出来展现在世人面前,让更多人了解这个现状。”
这部“泥土中挖来的剧本”可以说是导演蔡尚君和主演陈建斌的共同结晶,他们共同讨论剧本并去贵州六盘水山区去了解情况。陈建斌对蔡尚君导演也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蔡导是我拍这么多年戏以来,我所能接触到的最有情怀的导演之一。在现如今的中国电影里,大家都以票房多少和收视率做标准,他能够关注这种底层的农民人物和故事,我觉得这就是一件非常了不起的事情。”
陈建斌在解读角色时说到,“老铁”其实就像一面镜子,反映着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会为了过分执着的追求而走火入魔。电影中的角色模糊了正反对立的界限,最大限度地反映了人物的真实性,他说道:“他非常真实,就像我们生活里的每一个人,而不像以往的电影里,他是一个好人,他是一个坏人,他是一个英雄,这部电影不这样定义这个人的,这个是他吸引我的最重要的原因。”
电影的对白很有特色地采用了西南地区多种方言,导演认为采用方言是为了展现更加真实、更加客观的一面,原汁原味地重述当时的故事。陈建斌说到在电影准备期间,有专门人员帮助他练习贵州方言,所以拍摄时没有遇到什么语言上的困难。

在聊到电影英文译名“People Mountain People Sea”的时候,导演表示作为一种中式英语的冷幽默,每一个词对于海外观众来说都简单易懂,但是组合起来就会产生想象的空间,他希望可以以这种方式来吸引外国观众,让他们尝试来理解背后所暗含的寓意。
观影后主办方提供了观众与电影主创见面的机会,交流环节气氛轻松愉悦,导演蔡尚君和主演陈建斌的机智回答频频引发现场笑声。
在回答一位英国观众提出的台词很少的问题时,陈建斌幽默地说道:“这就是为了减少国外的观众看电影时听不懂的情况。”
一位英国观众问到导演蔡尚君,为什么舍弃了展现现代中国的光鲜,而是专注于展示下层人民生活的黑暗与苦难时,导演蔡尚君回答道:“我就是一个草根,虽然生活在城市中,但是我们都是普通人。”
观影现场大多是成熟年龄层的观众,他们向主创提出了自己深刻独到的见解。导演表示,对于同一部电影,每个人都有自己的解读。每一部电影都有人喜欢,有人不能理解,很容易出现两极的反映。陈建斌在交流会最后表示,观众的提问让他感想颇多,他们的疑问与想法正是这部电影的意义所在。
采访现场观众时,大多数人表示很欣赏这部电影,题材很有深度,他们不追求完全看懂每一个情节,而是想感受电影所暗含的思想。在奢侈品出口公司工作的陈非儿女士来英国已经超过十年,长期旅居海外令她对国产电影的了解已所剩无几,电影《人山人海》对她来说是一份“惊喜”。
“电影对我触动很深,心情很沉重也反思颇多。这部电影我相信应该是所有电影中的精华作品,这次电影节是个很好的机会让我们接触到优秀的华语电影,也希望有更多这种类型的电影可以在英国放映。”她还表示中国现实社会的题材她会更加感兴趣,并表示很愿意以后继续支持华语电影。
陈建斌对《华闻周刊》记者说:“中国电影走向海外应该重视质,而不是量”,他表示,对中国电影在英国受到如此大的关注感到欣慰,希望“以后能拍出更好的电影”。
蔡导还向记者透露了下一部电影的计划,“我下个月去罗马电影节可能就要谈一个合拍片子的计划,项目的融资计划,外面的资金和国内的资金合拍。我当然是希望和陈老师再合作,下一步片子中文名大概叫做《随波逐流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