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策划:陈甲妮)
“这部戏让我联想起西班牙剧作家加西亚·洛尔卡的那些关注西班牙乡村女性作品。这是一部非常动人和精彩的作品。音乐的使用让作品深刻并让人产生共鸣,让我们意识到这么压抑的事实居然就在并不久远的历史上……”在2012爱丁堡艺术节的演出中,记者听到了这样的评价。这是一部融合了中国戏剧大师曹禺多部作品而成的舞台剧《太阳不是我们的》。
在爱丁堡艺术节的舞台上,来自“利兹舞台巡演剧团”(stage@leedstouring)的一群英国利兹大学的年轻学生们呈现给世界各地的观众不一样的蘩漪、陈白露、金子、瑞珏、四凤……在这个舞台,演员们将这一群女人的爱、恨、希望、沮丧、挣扎,集中而强烈地呈现在观众面前。
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以来,曹禺的剧作就一直风靡海内外,频频登上国内外的戏剧舞台。这一次在21世纪的英国,《太阳不是我们的》主创人员,并不满足于翻译和重现原创作品,而是重新梳理出一条创作主线,聚焦于曹禺先生四部作品中女性人物的悲剧命运,在英国青年的演绎下,重新组合、串编,最终表现出来的,是一部具有现代意念,同时彰显中西方文化碰撞与融合的作品。
这样一台跨文化的戏剧作品,元素多样,风格随意,却有埋藏着深沉而又不时爆发的情感。英国青年对中国文化的演绎,引导着西方观众瞥视二十世纪初中国女性的悲惨境遇,他们从自身的理解出发,发挥自己的情感,用自己的表演成功折射出当时中国社会的黑暗。正如舞台上英国演员缓缓述出的台词一般,“太阳出来了,黑暗留在后面,但是太阳不是我们的……”
该剧由利兹大学东亚系高级讲师李如茹博士创作,香港演艺学院戏剧学院前院长蒋维国执导。本期艺周刊就舞台剧《太阳不是我们的》的创作,对两位艺术家进行了专访,倾听他们讲述戏里戏外,关于中西之间,情感意念交流互动中的那些“你来我往”,“穿插融合”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