伦敦奥运会开赛以来,中国媒体和网民关注的焦点从金牌运动员和金牌榜排名,渐渐转移到对“唯金牌论”的讨论和反思:运动员从小被送入体校接受残酷的训练,举国体制暴露出的弊端,中国对金牌的追求导致运动员压力过大等等。 根据环球网最新的在线调查显示,虽然过半网友仍认为奥运金牌数与中国自信心及国际形象存在密切联系,但有四成网友表示,对中国夺金数“越来越不在意”,对奖牌榜排名也是 “努力”就好的淡定态度。针对世界媒体和中国民众对“唯金牌论”的热议,《华闻周刊》通过密切关注分析西方主流媒体的相关报道评论,并采访了华人体育人士和一线记者,探讨以金牌为导向的利弊。专家分析说,让奥运回归游戏,让竞技回归体育,这正是中国 “大国民心态”成熟的一个表现。
拿金牌没有错英国人也“拜金”
针对中国的奥运表现,西方媒体出现了两大方面的观点。一种观点认为,正是由于民众对金牌的过分看中,不知不觉滋长了“唯金牌论”,违背了奥运精神的本质。比如,英国《每日邮报》认为:“这也直接联系到中国的核心运动哲学。他们对得奖的渴望已经导致小到六岁的孩童要被发送去集中训练营。奥运会的理念公平竞争不是他们的优先选择。” 另一种观点认为,在体育竞技中,运动员对更好成绩的追求是无可厚非的。在不违背规则的情况下,为了拿金牌而采取某些战略是可取的,所以拿金牌本身并没有错。《纽约时报》的一篇文章对被取消资格的四对女子羽毛球选手一事发表了自己的看法,文章认为:“就羽毛球而言,这几对选手的最终目标是清楚的:赢得金牌。有助于实现这个目标的途径之一是什么?无非是在 尽可能长的时间内避免与最优秀的对手遭遇。” 作为著名华人体育人士、英中体育文化交流协会的王海矛会长对此表示认同,他说:“在竞技体育里,合理合法地利用规则,尽量避开强大的对手,这是一种技巧,也是一种战略性的考虑,我认为这是比赛正常的因素之一。” 在接受《华闻周刊》采访时,《广州日报》体育记者孙嘉晖认为应该一分为二地看待此问题,“一方面,由于规则制定的不严谨,作为球员,只要不违反规则,选择对手似乎也是与生俱来的生存本能;另一方面,在错误规则的指导下,球员作出了违反道德的行为,是需要谴责的。” 王会长从体育的角度,对金牌对于国家和民族的意义作了分析,他对《华闻周刊》说:“体育是一个集高精尖技术于一身的项目。奥运会是最顶级的国际比赛,能参加奥运会就是一个荣耀,能拿金牌更是荣耀。不仅中国人希望能摘金夺银,英国人自己每拿一块金牌,也是全国人民上下欢呼。”王会长认为,奥运精神正是“更高更快更强”,而中国拿金牌更是能带来民族自豪感,也能带动全民健身运动的发展。 《广州日报》的孙嘉晖也对举国体制下造就的运动员承受的夺金压力进行了分析:“由于东西方的运动员培训途径不同,欧美运动员多是通过俱乐部、大学等途径培训成长的,而中国则是通过体校、省队、国家队的三级培养体系,完成专业运动员培养的;从一定意义上说,很多欧美运动员的成功背后,是一部个人成功奋斗史,而中国运动员则是国家培养体系下的成果,夺取金牌则比享受比赛要来的更加紧迫和重要,这是职责所在、使命所系。”孙嘉晖还说:“金牌就意味着更好的训练、生活条件,还有很多的商业赞助等等,这对于很多冷门项目,是事关项目存废的大事,因此,夺取金牌也是经济因素所决定的,我想这一点放之四海而皆准,并非中国体制反映出的独特现象。” 浙江《今日早报》的汪旻也说:“其实‘唯金牌论’这个词不应该只放在中国人身上。英国人同样对金牌很看重,例如当维金斯在男子公路赛摔倒后,全英国人发出的叹息,当杰西卡在女子十项全能比赛中夺冠后,伦敦碗响彻云霄的欢呼声。金牌,谁不爱,而且对于奥运金牌的渴望,全世界都是一样的。”汪旻表示,金牌就是一种意识,是一种软实力,我们不能说一切都只应该看金牌,但它至少是一个衡量标准。 但是,也有一些记者对于奥运金牌对国力的展示和彰显并不认同。浙江《体坛报》的总编辑程士庆表示:“奥运金牌已经‘符号化’了。为了夺牌,实现强国梦,做了多年的‘东亚病夫’的我们渴望展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在体育上也不输给西方人。但是,金牌的多寡并不是确立大国地位的标志。金牌数只是一个国家实力的一个方面,还有政治、经济等因素。”
相比四年前我们对运动员更宽容
在中国对“唯金牌论”进行反思的同时,海外媒体也对这一现象进行了关注。美国《国际先驱论坛报》发表了一篇名为《中国的奥运热过头了?》的文章,文章先是报道了中国国内在激烈争论“唯金牌论”,文章提出,国家尊严是否常常演变成民族主义,使中国运动员是否承受了太多压力,而文章也把刘翔当做一个例子。 8月7日上午,《体坛报》的程士庆在田径比赛的现场目睹了刘翔摔倒,他深有感触地对《华闻周刊》表示:虽然刘翔没有完成比赛,但是在场的大部分媒体都对刘翔表示理解,“其实这样的结局对刘翔来说是很悲情的,他的伤势还没有完全恢复,而又背负着全国人民的压力”。 程士庆还说:“当我看到博尔特跑200米时,那是真正享受奥运会。但是,对刘翔来说,走到今天,太沉重了,奥运会对他来说已经是一个梦魇,而非享受。”程士庆说:“我曾在比赛后的新闻发布会上问,刘翔是不是特意选了‘1356’这个北京奥运会上的号码,因为这代表着13亿人民和56个民族。有些部门给刘翔的压力太大了,刘翔已经为我们做得够多的了。民众和运动员都应该相互理解。”程士庆还呼吁,体育部门、民众和政府要正确地看待比赛需要一个过程,不要把比赛结果看得太重,要人性化地参与,不要赋予体育太多的附属品。 对比北京奥运会和伦敦奥运会,媒体看待运动员在奥运会的得失也日趋理性和成熟。《今日早报》汪旻表示,从刘翔退赛全国一致的理解和安慰声中,我们感受到了中国的一种宽容和包容,当我们在伦敦奥运会上取得如此辉煌的成绩后,我们更可以乐观的看待金牌,更可以关注金牌背后的人情冷暖,这才是体育的真正内涵。 英中体育交流协会的王海矛会长也对《华闻周刊》说:“不能以成败论英雄。中国这么多运动员,拿金牌的就一个,也有很多人在为体育默默奉献,做了无名英雄。”因此,王会长呼吁媒体也要多宣传参加奥运会但是没有拿牌的运动员,“我们是体育大国,但还不敢说是体育强国。我们才刚刚起步,要‘激励一代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