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陈甲妮)
作为伦敦文化奥林匹亚系列活动的一部分,今年的莎士比亚戏剧节以“环球对全球”(Globe To Globe)为主题,吸引了30多个国家积极参与演出,包括中文普通话、粤语和手语在内的37种语言共同演绎了莎士比亚的37部剧作。这也是为什么王晓鹰导演会受到伦敦莎士比亚环球剧院邀请的原因。
莎士比亚已经成为了一种世界通用的文化符号,王晓鹰说:“莎士比亚不只是英国的,他是全世界的。远不止37种语言在演绎莎士比亚戏剧。”因此,王晓鹰选择用中国的方式去演绎《理查三世》。
英国人很习惯不同版本莎剧
舞台上,民族打击乐敲出的鼓点引出演员的出场,“安夫人”是在京剧演员身手、唱腔中演绎完成的,黑斯廷斯晨练时打着太极拳。对此,王晓鹰有着自己的见解:“英国人,甚至西方人,他们完全能够接受甚至乐于接受这样的表达。因为他们对于莎士比亚的戏是非常熟悉了,演了很多很多年,来环球剧院看戏的人对于这部戏也很熟悉。长年以来,莎士比亚的戏体现出一种穿越时代、跨越地域的特性,跟不同文化去碰撞的潜在可能性已经被充分表达出来了。所以英国观众看不同的对莎士比亚作品的诠释——不同的演绎、不同的文化背景、甚至对它的拆解、丰富,我想观众们看得都习以为常了。用中国方式来表演对莎士比亚的理解,对于观众们来说,应该首先不会很突兀,另外又可能觉得很新鲜,毕竟在这个舞台上,中国人演是第一次,用中国的艺术元素去构成他的演出形态更是前所未有的。我想在接受上他们肯定没有问题,也可能恰恰是中国元素这样的一种表达,对西方观众来说,又格外地有一种新鲜感和喜爱感。”
独一无二的理查三世
莎士比亚笔下整场戏从理查描述他的哥哥爱德华四世即位开始,一开始就将天生缺陷的理查的妒忌和野心表现了出来。他的阴险狡诈、贪婪无耻的“邪魔”震撼观众。
但王晓鹰不想只是讲述一个古老英格兰的皇室故事,而是从理查三世的个体身上发现人性共同的心理缺陷,于是便有了张东雨饰演的身体健全,但心理残疾的理查三世。
王晓鹰还将自己心爱的《麦克白》中“三个神秘女巫点燃麦克白的权力欲望”的象征性情节“嫁接”于此,使人物阴谋与邪恶的意象更加圆满。
王晓鹰强调,普通话版《理查三世》并没有改编莎士比亚的原著,在保留了主要的情节主干和主要的人物的前提下,只是作了删节。但这绝对是一出独一无二的版本。“除了演出的风格和形式很中国,包括京剧演员和话剧演员在台上对戏的时候,都是很中国化之外;了解、熟悉莎士比亚《理查三世》的观众知道,他原被刻画成一个残疾的人,他的腿、胳膊残疾,背也罗锅,那个时代把这种外形的残疾看成是邪恶人物的外化,在今天我自己觉得,如果只是想讲英国历史上有这么一个邪恶的君王,而是我们想拿他来表达,人和欲望之间的关系。人受欲望的诱惑、左右最后导致阴谋和杀戮,这样的方式去满足欲望的时候,人格的毁灭。从这点上来讲,他是不是残疾不重要,甚至于他是一个正常人,他更有一种普遍性,同时,我们再把《理查三世》表达成一个外部正常人的时候,又在一些情节的点上,特别是他受到欲望的诱惑和杀戮念头的产生的时候,他的身体出现了一种扭曲,完成那样一种解读。《理查三世》是外型上的一个正常人,灵魂是残疾的。这是与全世界的《理查三世》所表现的最大的不同的地方。”
中国元素并不是噱头
对于是否想通过《理查三世》将中国元素展现给西方的观众,王晓鹰认为绝不是要将中国文化“推”给西方人接受,而是“用我们自己表达的时候要放在我们自己的文化语境中,我们不仅仅是服装、道具、京剧片段的表演和整个舞台的风格处理很中国,其实莎士比亚传统的演出风格和中国传统戏曲的演出风格,以及环球剧院这样露天的、站立看戏观众都跟中国古代的戏园子有相近的地方。我们把中国元素融在里面的时候,也不是想‘展览’中国元素,而是让它在这里面起到一种表达语言,包括打击乐、京剧、三星堆的艺术符号、汉服的现代化处理,也包括英文方块字,他们成为了一个语言表达的系统,已经不是文化符号本身了,它形成了一个现代化的艺术表达,想让西方观众看到的是一个中国式的表达,不是中国元素本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