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能够帮助年轻人不走弯路地选择一个奋斗的方式,不是一定要达到怎样的目的,而是对人格的塑造、对性情的培养、对风度的养成,怎么样能够帮助年轻人,既能够具备一种保护尊严的态度,同时又能按照自己的理想去奋斗。人的一生,不论出身,不论贫富,道路不可能永远是光明坦途的,所以,年轻人需要按照正确的途径努力奋斗。” ——陈薪伊
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阅读人生!”
当一位观众在2月24日的讲座上问陈导是否可以给想要进入戏剧行业的年轻人一句建议时,七十五岁的陈薪伊导演铿锵有力地回答道。老艺术家口中说出的这四个字,蕴含人生酸甜苦辣、世间百态,言语简洁却是如此震撼人心。
在陈薪伊导演看来,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是一部可以细细品读的戏,只是戏的内容和形式不同,虽然人生苦短,但每个人都会经历事业、爱情、求职、失恋、婚姻。性格是情节发展的推动力,性格常常决定命运,但是由于性格不同,可能奔向理想的道路会不同,曲折或者顺利,不只是遭遇不同,践行的方式也不同。
在戏剧舞台上奋斗一辈子的陈薪伊导演用八个字概括了自己这本厚重的人生之书,“人生如戏,戏如人生!”。
“我的人生特别丰富多彩。有的时候绚丽无比,有的时候像是掉到了枯井里,我觉得就是这样一个人生,使得我阅历比较丰富,这个经历做导演特别合适。”她意味深长地对《华闻周刊》记者说道。
小时候的陈薪伊并不是一个听话的孩子,就是老师和家长眼里的“异类”。因不乖顺的性格9岁时被家人送到了教会女子小学开始了住校生活,陈薪伊认为 “那是高级监狱,自己好像一个囚犯。”压抑了太久的小孩需要爆发,在小学四年级的时候,令陈薪伊遇到了终身难忘的两件事情。
其一,老师出了一个作文题,命题为“我的理想”。陈薪伊洋洋洒洒写了许多,表明自己的理想是当侦探和电影明星。那个阶段她总是在小城里的维多利亚电影院看各种电影,印象特别深的两部影片叫做《天字第一号》和《血溅姐妹花》,欧阳莎菲是她那时候的偶像。所以,那时候的她就觉得能当侦探和电影明星就是人世间最幸福的事情。第二天发作文本的时候,老师就把陈薪伊叫起来念她的作文,结果翻到最后一篇大概还有两三行的时候,她看到老师四个字的批语“胸无大志”。直到现在,陈薪伊也想不通“为什么想当明星和侦探是胸无大志”,“什么样的人是有大志的”?
其二,班级选择5名优秀的学生参加高小(五六年级)远足,陈薪伊认为自己应该被选上,而老师却冷面地说“要纪律好功课好的”。倔强好强的陈薪伊自己组织了5个最要好的同学,老师带领的远足队伍走到哪里,他们就走到哪里。而后,他们的行为被批评记过。
这两件事情在陈薪伊幼小的心灵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同时也锤炼了她坚毅不屈的性格。她觉得,自己天生就有表现欲和领袖欲,无论是为了父亲的一句话 “你学会就给你买”而租自行车练习直到学会骑回家,还是喜欢看侦探故事把福尔摩斯当作奋斗理想,可以说所有这些早年性格特征的体现都为陈薪伊的导演之路埋下了种子。
戏剧宗教——精神信仰支柱
陈薪伊导演的作品横跨东西,《图兰朵》、《原野》、《赵氏孤儿》、《商鞅》、《梅兰芳》、《威尼斯商人》等都是脍炙人口的作品。陈薪伊说:“我特别想排一些对人的精神有帮助的戏,信仰尤为重要。”
“我要集中时间做我喜欢做的事情——戏剧宗教,就是对生命的研究。”谈到戏剧宗教,陈导演内心很激动。她认为生命太短暂了,有幸在自己40岁这一年开始独立思考。觉悟到了什么呢?就是真善美和假恶丑的区别。“我的戏剧宗教就是,我要把我觉悟到的真善美和假恶丑区别开来,和它们征战,通过舞台表现出来,通过演讲说明。太多的误解和被误导是一个人灵魂最痛苦的状态。”
为什么要追求戏剧宗教,陈导演想要告诉大家,目前在当代中国出现的一个现象就是道德观和美丑观的界限模糊,她举例说,《赵氏孤儿》是关于中国传统美德“仁义”的故事。众人为了救一个孤儿献出了生命的故事,这体现的是中国自古以来的道德观“仁”和 “义”,这两个字是中华传统文化中最经典的,不存在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仁义、救赎都是中国人的美德,其实这就是一种精神宗教。
“我不能容忍对中华文化的污蔑和亵渎。普契尼原本的精神是对中国文化的热爱。《图兰朵》这个戏的宗教精神就是‘这个高傲的图兰朵公主被柳儿打动了,绝对不仅仅是一个吻’。” 陈导演说自己的戏剧的目的是想给人们创造一颗美德种子,而不是散播中国特别腐朽落后的电影。
根据曹禺同名小说 《原野》改编的话剧,陈导演在谈到其主题时,引用帕斯卡尔哲学名著《思想录》中的一句名言“人是会思想的芦苇,既脆弱又伟大。芦苇很脆弱,但是会思想就伟大。”
陈导演的作品具有深刻思想含金量,戏剧是商品,但她的戏剧绝不是“对人的精神不负责的”商业化产物。
戏剧是最贴近人的艺术品
十一岁离家出走,十三岁做戏曲演员,十九岁做了话剧演员,四十岁转行做导演,这一路,陈薪伊说并非三言两语就能把自己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讲完。在中国特殊的历史背景下,她从个人的体验中也解读出了一部人生之戏,并把其艺术加工炮制出百变多样的舞台作品。
陈薪伊导演总结说,“从我个人体验和遇到的一些人一些事,都充满戏剧性,任何人的生命不能逃脱。你可以不认识一个字,但是你可以看戏。戏剧是最贴近人的艺术品。唯有看戏,不需要有能力,看得懂的看门道,看不懂的看热闹。”
“如果是历史戏,一定会研究这段历史,但是绝对不会按照历史去排戏,我是要用历史的故事和当今的人性以及社会做对照的。什么是戏剧,莎士比亚很重要的一句话,‘戏剧是让人们看看自己生活的原形’。戏剧是最通俗的艺术,无论戏剧内涵有多深刻。”
不难发现,陈导演的戏剧注重对人物命运的剖析,性格、事业、情感的纠葛等都是她戏剧中不同的主题。或许从她的人生际遇来看,在某种意义上,陈薪伊的人生轨迹仿佛是一张活生生的时代索引,把富于戏剧性的人物命运和时代特征按照不同的主题浓缩到舞台上。陈导演的戏剧作品就是她戏剧人生转化升华的人生戏剧。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