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座城市,同样的风景、熟悉的地标,可审视它时每时每刻每个角度每回心境又都不尽相同,这或许就是一座城市的魅力。听到过那么多爱上一座城的理由,而不爱它也许只需要一个理由。
有人说,只有把一件事物的所有丑陋呈现眼前,再去决定爱它与否,这种喜爱与厌恶才会是准确而持久的。因此我们推出“城说”系列,分享身于海外的他们对一座城市的爱与恨。这期我们讨论的是东京。大部分中国人对东京是五味杂陈的。有《东京爱情故事》和《恶作剧之吻》中爱情的纯美;有《东京物语》和《东京塔》的中亲情的纠结;有《迷失东京》中寂寞的迷茫,也有《东京审判》中对军国主义的仇恨。
人在同一种环境中待久了,往往需要以一些特别的事情为契机,才能使趋于钝化的感觉与思维重新敏锐起来。就好比习惯了挤公交吸尾气的人,在某一天听说谁谁肺癌死了,才突然觉得自己被雾霾呛得难受,而后琢磨起了城市宜居度这么回事儿。
我旅居日本一年,但也就是自前两天在邮箱里发现一本由政府寄送给全体东京都民的《东京防灾》手册起,才堪堪想起要琢磨琢磨自己所居的这座城市——东京。
那么,就从这本手册说起吧。
手册扉页只一行醒目的黑字:“30年内,东京有70%的概率将发生直下型大地震。你是否准备好了面对。”关于城市直下型地震,我们比较熟悉的案例有1976年的中国唐山大地震和1995年的日本阪神大地震,其破坏力由此可见一斑。一旦预计的灾害发生,那个70%说不好就是死亡的概率,甚至可能更高。
说不害怕,那是骗人的。然而,就是在翻看这本手册的时候,我竟然生出了些奇异的安心感:被诚实且主动地告知灾难发生的可能性——并没有因害怕引起恐慌而隐瞒,这让我觉得自己是被尊重的;手册中极尽详细的灾害应对指导,则让我在害怕的同时感受到自己是被关怀、被支持的。
尊重和关怀,恰恰也是我对东京这座城市的第一印象。
初到东京的时候,我就发现在这里的街头,碰到单独行动的,身体有残疾者的几率要远高于其他城市。他们中有很多在行动的时候动作有明显的异常。然而,令我惊讶的是,来来往往的人群几乎全部目不斜视的从他们身边经过,一眼都不会去瞧。
然而,一旦这些残障人士遇到麻烦的时候,经过的人却能立刻注意到,并热心地停下来帮忙。很明显,他们已经习惯于用去“选择性忽视”,来表达对身体有残疾者应有的尊重。一个或几个人能做到这样并不罕见,但当一座城市街头的绝大多数人都能如此时,就不得不让人对这座城市肃然起敬。
另外,这些身体有残疾的人,虽然行动不便,却罕有形容颓唐者。相反,绝大多数衣着得体,妆容精致,自信而愉快地活跃在东京地街头。让人不禁又是一叹。
事实上,不光是我,很多在东京居住的年轻人都觉得,这里最让人舒服的一点,就是不用担心人家总盯着你的“个人问题”。比如很多年轻人经常会被周围的人过于“热心”地追问“怎么还不谈恋爱?怎么还不结婚?怎么还不生孩子?”之类的问题,这样的尴尬和烦扰在这里基本上是不存在的。
然而,不多过问并不意味着冷漠。记得刚到东京不久的时候,对日本归属混杂的公共交通线路颇为无奈,每次外出总得趴在电脑上查半天才敢出门。第一次一个人去往关西时,更是提前很久就开始精神紧绷。
然而,就在出发前两天的时候,我收到了一封来自刚刚结识的日本友人的邮件。大约是得知我第一次行关东到关西这段不算近的旅程,又是独自一人,便贴心地写好了从我家到目的地的换乘路线,并提醒我哪些票最好提前购买。明明是在热心地帮忙,言辞间却不断为擅自干涉我的事情而道歉,直说“僭越”,仿佛添麻烦的人是她一样。
在东京待了一段时间,又发现了这座城市的另一点宜人之处,那便是包容。不论是选择了何种生活方式的人,东京都可以为其提供足够的生存空间。
你若渴望弄潮于时尚之浪尖,那么原宿、涩谷等青春的集聚地可以成为你大显身手的舞台;你若向往艺术与美的境界,六本木的昼与夜会给你不同的惊喜;你若喜爱和式的古朴深幽,浅草、上野等曾经的“下町”地界则是休闲与居住的不二之选。风格各异的场所,首先为生活方式的多样化提供了可能。
其次,东京的物价和市民收入的构成也为人们多样化的选择提供了经济保障。在东京的超市中,一盒鸡蛋(8枚)约250日元;一盒牛奶(1升)约270日元;一袋大米(5公斤)约1500日元。
如果选择做上班族的话,大学毕业生初入企业的月薪一般是20万日元;如果不愿朝九晚五,而选择自由职业的话,大多数零工的薪酬均为一小时1000日元左右。粗略估算便可以发现,不论是选择做上班族还是自由职业,要养活自己都是不成问题的。这样一来,职业的多样化也大大的增加了。
当然,东京之所以有如此“容人之雅”,最重要的原因恐怕还是由一个个居民的意识组成的,城市的“想法”——只要不对他人造成不便,任何独立的思想与行为都有被尊重的理由。
另外,古典与现代的完美融合也是我尤爱东京的理由之一。
作为亚洲第一大都市,东京的国际化程度自然是可以预见的。鳞次栉比的高楼、琳琅满目的商品、层出不穷的娱乐设施以及川流不息的红男绿女——东京的街景可谓是标准的摩登模样。
然而,就在不经意间转过了某个街角,或是一幢大正时期的洋馆,又或是一间不知名的寺庙,因城市的快节奏生活而浮躁的心,倏的就沉静下来。然又不觉得突兀,颇有种大隐隐于市的意味。
曾经跟随一位在文化研究上极有造诣的长者,参加了在东京都心的银座、有楽町一带进行的“文化漫步”。
老先生步伐矫健的在前引路,有时进入一座玻璃幕墙的大楼,指给我们看端居大堂里面的老洋楼;有时又穿过热闹商业街上边一条简直无法称其为路的罅隙,带着一群被眼前景象惊得合不拢嘴的人,进入日本最古老的游乐场;又或在某后现代风格写字楼一脚,拐进某个不起眼的地下通道,解说着眼前这条经营着居酒屋、按摩店等传统生意的,老式商业街的历史。
不同时空的景象就这样交叠着展现在眼前,前一瞥还是今日炫目的霓虹,再一眼就回到了百年前昏黄的烛光。
自此,便常常徒步徜徉于东京的街巷。若是累了便就近找个饮食处小憩。一直觉得一食一饭也都牵着了不得的机缘,因此很少去方便快捷的素食餐厅,宁可再多走条街,寻间合眼的咖啡馆或喫茶店。
果然,这些力气也没有白费,进过的小店有不少或是茶点别有风味,抑或装饰独具一格,但当中许多店铺的一个共通之处引起我的注意——都是开业四十至百年不等的老铺。
未曾想,在十年就能打老字号招牌的今天,在东京这并不算大的地界,竟藏了如此之多年长于许多活着的人的老店。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铺子大多没有想象中门庭若市的景象,就这样不声不响,宠辱不惊地安居于高楼背后的街角。一晃,就是百年。或许,这些安静的铺子,才是一座城市真正的涵养与气度。
到这里突然意识到,写了这许多,无非还是“尊重”二字。尊重生命,尊重独立的思想,尊重祖先留下的文化……抑或是有所敬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