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认识我的人,可能会觉得从华尔街对冲基金到现在这么一个不需要高技术的行业,我的转变相当大。但如果你了解我这个人的性格,你会觉得这个转变是水到渠成的。”陈曦对我说这句话时,正站在他位于杭州的公司门口。
这家名叫“垂衣”的公司是陈曦从华尔街辞职后回国和创业团队一起建立起来的。他现在做的工作,简而言之,就是 私人理型师,与金融相去甚远。
在和我聊天时,陈曦时常能说出一长串耐人寻味的话来,句句逻辑清晰,思维严谨。我感觉他是极聪明的人。
用当今社会的眼光来看,他的确一直是那种“别人家的孩子”:读顶级中学,然后进入中国和美国的知名大学读本科和研究生。书一读完,又立刻进入了华尔街,成为了对冲基金交易员,做得风生水起。
在芝加哥大学拿到数学硕士学位后的那个初夏,陈曦挑了一个晴朗的天气,带上自己的全部家当,开着一辆红色RSX沿着I80号公路从芝加哥去往纽约,那是他职业生涯的首站。“芝大的同学都去金融领域了,不是去投行就是去银行和对冲基金,我也没有例外。”他说。
凭着出色的逻辑能力和数学能力,陈曦顺利进入了华尔街一家对冲基金,在那里任交易员。他觉得自己很幸运:“我在进公司之前对金融基本一窍不通,连A股都没炒过,比中国大妈们基础差多了。”但就是这么一个连A股都没炒过的人,却把股票和金融衍生品玩得很转。短短四年半的时间,他已经坐稳了亚洲交易部负责人的位置,参与了公司三分之二的投资策略,公司的合伙人皆视他为“财富”。
如果按照这个速度继续做下去,在四十岁过上提笼遛鸟的退休生活,对陈曦而言不是梦想。“工作流程熟悉了之后,我每天坐在办公室的椅子上,打开一张图就知道这笔交易该怎么做,完全不似刚开始工作时那样需要精细的分析。”陈曦说。

图:陈曦的上一份工作是华尔街对冲基金交易员
美剧里的交易员似乎个个面目可憎,勾心斗角,让人咬牙切齿。在现实中,交易员虽然不完全是这样,但却也大都是很有想法的人。
不少交易员在积累起了自己的资本后,往往会选择开一家自己的对冲基金或金融机构。但陈曦对这种轻松赚钱的做法却并没有兴趣,“每次回国都有人来找我,想合伙做金融机构,甚至我自己也有能力架构一家对冲基金,但这件事我没有做的动力。交易里最有意思的部分我都享受过了,接下来的为了赚钱而赚钱的无聊部分我不想碰。”陈曦谈到在这方面时颇有他读书时破釜沉舟的魄力,甚至显得有些任性。那时候他工作顺手,工资每年也都在涨,日子过得很轻松甚至很爽,但陈曦自己却并不开心。“我们这一行只是赚钱,对社会的贡献其实没有那么大。我想做的事情必须既有趣又有成就感,同时对社会也要有贡献。”他说。另一方面,陈曦的父母一辈属于那种自己打拼出来的“创一代”,他们对他有更高的期望。每次陈曦跟父母讲自己又赚了多少奖金时,他父亲都会时常旁敲侧击地让他不要被资本主义的浮华所迷惑,也常问他什么时候回国做自己的事业。
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最终陈曦决定辞去这份对冲基金的高薪工作,回国创业。创业初期,他和几个朋友轮流踩点,不停地从一个城市飞往另一个城市,见互联网圈、投资圈、创业圈的朋友,见政府官员。最终,他们在杭州正式创立了自己的公司——“垂衣”,专门做“私人理型”。他向我谈起选择杭州的原因:“杭州是个基因良好的城市,经济、物流都很成熟。”

图:陈曦介绍“垂衣”概念
至于为什么选择做“私人理型”这个行业,陈曦说道,在美国读书工作时,他在大街上遇到亚裔,就中能从衣着上快速辨认出对方是韩国人、日本人还是中国人。“不是因为有差别,而是因为穿着有差距。”陈曦说这句话时颇有点无奈。
“挑衣服本身就是件相当麻烦的事情,其实我自己就特别不愿意逛街买衣服,因为我不知道这些衣服会不会让我显得很‘矬’。”他说。他当时就想,要是能有这么一个人,比自己在时尚方面能多懂一点点,愿意来了解自己并帮助自己把抽象的想法变成既得体又充满个人风格的搭配,能在海量的品牌中将具体的衣服一样一样挑出来摆在自己面前,并告诉自己穿戴时需要注意哪些细节,那该多酷。这就是“垂衣”现在在做的事情。

图:私人理型师在挑选衣服
顾客在“垂衣”网站上注册,完成几道简单的图片选择题,网站就会为他们匹配出最合适的私人理型师。理型师会主动和顾客沟通并为其挑选出最合适的服装搭配,之后再将服装寄给顾客。顾客试穿后,留下自己喜欢的服装,其余的服装,“垂衣”将免费收回。
“举个例子,别人问‘你晚饭要吃什么’,我可能说‘随便’;别人问我‘晚饭想吃番茄炒蛋’吗?我会说‘不想吃’。你看,人们不喜欢选择,更喜欢判断。”他表示,自己做这个项目,就是要把导购做到极致,让顾客对结果进行“判断”,而不是费劲地“选择”。


图:私人理型师为客户搭配出的衣服
陈曦坦言,回国后人际关系和工作压力都比美国要大,但在他看来,这个项目是比以前的工作“对社会更有贡献”的事。在他看来,中国经济增长飞速,人们渐渐能消费得起更有格调的东西,但是很多人的穿着依然不能说很有格调。“他们只是少了一个通往格调的‘捷径’。格调这个东西很模糊,但我希望它可以通过一种模式,来做规模化的改变。”
今年28岁的陈曦,已经走在了很多同龄人的前面。他希望“垂衣”能在未来变成一种新的购物方式,让人们的消费模式从“让人了解商品”转变成“让商品了解你的需求”。
陈曦从大学时就有一个愿望:一帮好兄弟住在一起做一家公司,早上起来开始工作,晚上一起休息,一起奋斗也一起喝酒,如今这一愿望已经因为“垂衣”的成立而实现了。陈曦的初始团队都是他的朋友,被他从各个城市拉到杭州一起奋斗。
“垂衣”创始团队的成员梁格非告诉我:“我们讨论过金庸里面谁最适合做拜把兄弟,陈曦自己选的是洪七公,严格来说是洪七,就是洪七公年轻的时候。因为洪七公既洒脱又够义气,能一起玩出花样,也能一起经得起风雨。”
“我觉得陈曦就有点那种意思,该讲道理时讲道理,该出手打架时从来不费唇舌。他是个极品的朋友。”梁格非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