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与会专家、学者与嘉宾合影。
7月10日,第十三届英国高校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在牛津大学潘迪生中国中心闭幕。这次大会由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BCLTS)主办,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承办,会议主题为“国际汉语教学的历史、现状与展望”。为期三天的大会吸引了来自欧陆国家如丹麦、荷兰、法国、德国等;亚洲国家和地区如中国大陆、港台、新加坡、马来西亚、日本等;以及美国、加拿大、新西兰等近20个国家和地区的170多名国际汉语教学专家、学者与会。他们从世界各地赶来牛津,广泛而深入地探讨了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的各项议题。

图:中国驻英使馆沈阳公参致辞。
牛津大学副校长萨利•迈普斯通(Sally Mapstone)、中国驻英使馆教育处沈阳公参和清华大学前党委副书记胡显章教授分别在开幕式上致辞。萨利强调了牛津大学一直以来重视中国语言文化等各方面的研究。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自18年前在牛津大学成立以来,影响力逐年增强。本届英国高校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的召开,进一步凸显了汉语教学与研究的重要性。沈阳公参也高度肯定了此次大会,指出该大会在提升中国软实力、促进中英两国友好合作等方面起到了的重要作用。
清华大学罗选民教授等在开幕式上作了主题发言。罗教授高屋建瓴,指出了古籍新译在当今时代的重要意义,让大家认识到这是一个翻译和汉语进入世界文化传播的新时代;来自Bedforshire 大学的安东尼•格林(Anthony Green)教授的主题演讲为汉语进入欧洲语言标准框架指明了方向;剑桥大学袁博平教授的主题发言从句法和语义的界面关系入手,为大家揭示了成人第二语言习得中成少败多;而儿童语言习得的成功率却非常之高的语言认知奥秘。
33场小组讨论涉及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各方面的话题,包括汉语本体研究,如语音、词汇、语法等;方法论和教学法的探讨,如汉字教学、师资培训、教材编写等。讨论还涉及到汉语考试标准与欧洲语言共同框架的契合问题,以及如何将移动互联网、微信应用到国际汉语教学等前沿问题。正如会议主题”历史、现状和展望”所揭示的,这些大会的各项讨论,不仅是对国际汉语教学过去和当前教研成果的终结,更指出了未来的趋势、潮流和发展方向。这次大会代表了目前世界范围内的国际汉语教学与研究的最高水平,是一次有里程碑历史意义的大会。此次大会的盛大召开也充分体现了全球“汉语热”的现状,而与会专家学者的研究与探讨,又将强有力地助推全球的“汉语热”大潮。

图:季羡林基金会常务副理事长胡显章教授致辞。
闭幕式上,学会编辑郭志岩博士指出:本次大会是学会成立以来影响和规模最大的一次,创下了多个“之最”和“首次”: 最多参会人数 (共170余人与会);最多报告论文(共120多篇报告文章);最多平行报告组 (33 个小组)。第一次获得中国大陆基金会(季羡林基金会)高额赞助;第一次与艺术结缘,得到了多位艺术家的支持和捐赠。季羡林基金会副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终身教授潘文国表示:“本次大会是季羡林基金会首次资助在中国境外举办的学术活动,有了这第一次,今后基金会将资助更多类似的活动,以发扬中国传统文化,增进东西方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本届大会还收到了中国著名艺术家李英杰、梁百庚和王成宇捐赠的作品。
大会闭幕式上 ,里奇蒙伦敦美国国际大学的张新生教授还宣读了来自欧洲汉语教学协会白乐桑会长的贺信:在祝贺本次大会胜利召开的同时,也高度肯定了英国汉语研究会为欧洲乃至世界汉语教学作出的重大贡献。

图:清华罗选民教授和剑桥袁博平教授等主讲嘉宾在会后交流。

图:著名画家李英杰向牛津大学中国中心捐赠画作。

图:大会主席郑冰寒副教授向季羡林基金会王如秘书长颁发捐赠证书
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成立于1997年,是英国大学汉语教师的非营利性学术组织,其主要职能是帮助英国高校汉语教师提高汉语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教学水平和科研能力。随着汉语热的不断升温,汉语教学在全球各大学的推广,该学会的队伍也在迅速扩大,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然成为英国最具影响力的语言学会之一。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主席,杜伦大学副教授郑冰寒博士在开幕式上指出:“一年一度的英国高校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是英国境内最高水平的汉语教研大会。今年,我们将第十三届年会从国际大都市伦敦搬到了国际学术圣地牛津。因为这里不但是欧洲汉学研究的中心,更是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的发源地。所以,重回牛津的举措,一方面体现了我们对历史和传统的尊重;一方面意味着英国汉语教学经历了一个轮回的积累,重回出发地,但是站到了新的高度”。此次大会报告的质量数量也都证明了该研究会所组织的国际汉语教研讨会已然代表了全球范围内同类会议的最高水平。
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第十四届年会暨高校国际汉语教学研讨会将在英格兰东北部的纽卡斯尔大学举办。纽卡斯尔孔子学院英方院长、汉学讲席教授钱俊博士代表会议承办方在闭幕式中提出了会议计划,并盛情邀请与会者明年在纽卡斯尔大学再聚首。 (英国汉语教学研究会供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