继中国书画作品在巴黎卢浮宫展出之后,中国书画世界行联合会第三次来到英国。6月17日,中国书画世界行举办了伦敦委员会的揭牌仪式,20余位中国艺术家的作品与英国当地文化界人士交流中国书画创作心得。
中国书画世界行联合会常务副主席谷福海介绍,中国书画世界行活动旨在向世界各国宣传介绍中国书画艺术的系列工程,至今6年已走进四大洲58个国家,10万多名中外人士观看了展览。不仅宣传介绍了中国书画艺术,也促进了中外艺术家的友谊与合作。
伦敦委员会秘书长牟桦表示,伦敦是世界最大的艺术市场,拥有世界上最专业的艺术学校,对于艺术发展非常有利。伦敦委员会的成立,目的是引进来走出去,促进中英两国的交流。希望中国画家的作品真正能走入英伦,使中国书画世界行真正成为中英文化交流的桥梁。
活动现场,专程赶来的法国艺术家多米尼克与中国艺术家们现场泼墨作画。多米尼克用手指、手掌代笔绘画水墨山水受到中国画家的一致好评。谷福海认为,欧洲之行对中国书画家的创作有着显著的帮助,西方绘画里的光线明暗对比、光影的呈现对中国艺术家的绘画起着质变的作用。
自2011年以来,中国书画世界行活动先后走过法国、加拿大、美国、南非和意大利等几十个国家,举办过50多场展览讲座,为中外画家提供一个高端的交流合作平台。

Q&A:对话谷福海
Q:中国书画世界行联合会如何选择中国的书画作品?
A:狭义上来说,中国书画是指中国书法、国画,但现在中国艺术家创作的油画、版画、水粉、装置、雕塑的作品也都是外国人对中国艺术想要了解的方面。通过展览、交流,我们发现外国人对作品之外的盖章、题字、装裱也很感兴趣。
记得一次在非洲展出毛主席诗词作品。一位非洲朋友他虽然看不懂文字,但他喜欢这一瞥一捺的力道。通过这个展览,他了解到原来毛泽东主席不仅是国家领袖,而且还是一位诗人和书法家。
Q:在中西方交流的过程中,中国艺术家从西方作品中学到了什么?
A:很重要的一方面就是中国艺术家通过展品吸收了不少西方在材料、手段、观念上的创新。在伦敦的大英博物馆、巴黎的卢浮宫、纽约的大都会博物馆展出的那些大幅油画是让人很震撼的。比如印象派莫奈的作品色彩和谐、鲜艳、夺目。中国黄土画派创始人刘文西到了法国巴黎之后,看到那些作品的色彩非常不一样,觉得很新鲜,回国后自己练习了100多页画纸。通过光、颜色的比较与研究,对中国书画家的国画、油画,甚至书法都是一种提升。
Q:未来有打算将作品展出在大英博物馆吗?
A:大英博物馆方面希望我们选择一些大师级画家,并能捐赠其作品。我们找到了世界知名艺术家,比如韩美林,他也同意但也对大英博物馆提出要求,必须要长期陈列他的作品。这个过程还要磨合。虽然我们已经走遍58个国家,但这6年还只是一个开始,过程是漫长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