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作费用如果用于中国、英国或者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国家,花费不能多于电影总花费
的20%等这样明确的规定。工作人员必须是中国、英国或欧洲经济区成员国公民或者居民。
然而对于主要演员反而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华闻周刊》:除了协议中的硬性规定,电影制片人还有哪些顾虑?
廖一蔓:还有一些协议原则是不在条款里的,
但合拍片必须对双方国家的电影行业和文化有
利。这样的原则就看制片人怎么拿捏了,才能保证影片最后获得“合拍片”的批准。例如,
主要演员的设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如果
完全没有中国主演,也很有可能得不到批准。
《华闻周刊》:在中外电影合作中,资本合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想要在内容创作开发方面达成共识,双方仍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与摸索阶段。这个过程是否会很艰辛?
廖一蔓:如之前提到的,中英电影合拍现在还
正在萌芽阶段。虽然中国和英国都是文化古
国,两个国家的文化截然不同。如果硬要一部
电影即符合中国文化又符合英国文化,大多数
结果都会是不伦不类,两边都不讨好。所以动
画、科幻等不限于个体文化的题材类型是有机
会最先取得成功的。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双方的合作人必须要
对双边文化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可能制作出
对两个国家的观众都感兴趣的电影。
《华闻周刊》:你们是否担心过多中国元素会让你们的影片在美国、欧洲大陆等其他国际市场面临票房风险?
廖一蔓:你说对了。虽然中国电影的票房受到
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本土的电影却还没有取得可观的海外观众群。我觉得这需要一步一步来做工作。据调查,欧美的观众现在普遍对中国当代题材的电影缺乏兴趣。第一,是因为文化差异、价值观、家庭观以及叙事逻辑都是有
很大区别的。第二,中国的演员在全世界也不太有知名度。有些电影爱好者知道章子怡,现在一些对中国特别有兴趣的影迷可能知道范冰冰,但是大多数人可能还停留在李小龙、成龙
或是李连杰的阶段。
对于古装片和功夫片,可能欧美观众会感兴趣一点点,因为部分观众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度充满了“文化好奇心”。但是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本土现在呈没落的趋势。法国应该是对中国电影最感兴趣的欧洲国家,但他们喜欢的
是有艺术气息的电影,比如贾樟柯的作品,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太小众了。澳大利亚因为华人众多,他们喜欢的中国电影就是娱乐题材片,比如吴君如的《十二金鸭》。
所以在制作合拍片的时候,应该先确定
主要的市场是哪里。如果想要全球的观众都欣赏,可能性极小,而且风险非常大。还不如确定几个主要的针对市场,制作可以在这几个国家成功的电影。最后,其他国家正巧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华闻周刊》:你们公司之前是否有做过中英电影的合作项目?效果如何?
廖一蔓:我们还没有做过中英电影的合拍。但是我多年与众多中国电影发行商合作,把我们公司的所有电影都进口到中国发行。我也和中国的投资合作伙伴保持沟通,寻求可以一起投资的项目。我们公司曾经聘用了《午夜凶铃》
的导演中田秀夫来导演我们公司投资制作的惊悚电影《聊天室》,而且和印度最大的电影集
团Yash Raj Films合作过去年在戛纳影展口碑
极佳的印度新浪潮电影《Titli》。我们和亚洲的合作频繁,所以希望很快地把和中国合作的业务更上一层楼。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公司和个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