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文化设计 / 中英电影合拍的优势与壁垒

中英电影合拍的优势与壁垒


跟英国西区电影公司(West End Films)的国际发行总裁廖一蔓(Mercy Liao)的两次谈话,分别是在她年初跟随威廉王子访华和刚刚闭幕的第68届法国戛 纳电影节之后。廖一蔓作为十二个英国电影界的代表之一参加了英国政府在中国组 织的GREAT创意英伦盛典(The GREAT Festival of Creativity in Shanghai)。 

中英电影合拍政策(Co-production Treaty)是2014年4月在北京国际电影节期间,中英两国正式签署的协议之一。彼时,廖一蔓也随着英国电影协会(BFI) 在北京进行着中英官方电影交流的众多事宜。 

合约签署近一年之久,恰逢今年是中 英两国文化交流年,中英电影合拍政策终于在2015年年初GREAT创意英伦盛典期间正式启动了。 

廖一蔓在接受《华闻周刊》专访时, 谈到了中英合拍电影的前景,也谈到合拍电影在两种不同文化背景下所面临的挑战与困惑。


《华闻周刊》:中英电影合拍的萌芽是从什么 时候开始的? 

廖一蔓:事实上,现在就是中英合拍的萌芽。 中国和英国在历史上并没有真正意义上合拍过。法国要比英国早5年签署合拍协议。虽然这 5年里,中法合拍的项目都很文艺、很小众,但是今年中国的奥斯卡外语参赛片就是中法合拍的《夜莺》。今年春节期间上映的《狼图腾》 成为了中法合拍的第一个在商业上成功的典例。

如果这么算,中英合拍才算刚进入起步阶段。不过中英电影合拍在吸取中法合拍的成功与失败的经验后,会很快地成熟起来。英国其实制作过很多大型影片,众所周知的电影如《哈利·波特》系列、《007》系列等。 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是,在很多英国大片中,中国观众可能会误以为它们都是美国片, 比如《地心引力》、《黑暗骑士》、《加勒比 海盗》,甚至《美国队长》都是一部英国本土制作的电影。 我认为中英合拍的商业成功率会远远大于中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合拍,当然这里还不用 提英文的普及性。


《华闻周刊》:中英影视合拍能否做到真正地合拍? 

廖一蔓:其实协拍是很简单的。比如说007系列 电影中的《大破天幕杀机》就有在上海拍摄, 有当地的协拍制片人。连独立电影《寻找幸福的赫克托》也有中国的协拍。但是这些电影本 身都不能算做合拍项目。 

真正合拍的话就要复杂很多,需要中国 广电总局和英国政府文化、传媒和体育部的审批,要符合合拍协议的条款和指标,要有足够 的中英投资和主创人员。 

《华闻周刊》:作为英国电影公司的销售总监,除了中国具有巨大的市场之外,还看中中国的哪些方面? 

廖一蔓:作为欧美影片的销售,中国目前来说并不是一个很大的市场,除非你有像《变形金刚4》或者《复仇者联盟》这样的大得不能再大的高投资、高知名度的影片。因为中国对外国影视作品的进口是有限制的。 

但是,中国的经济蓬勃发展,电影票房在 2012年超越世界票房第2位的日本后,现在紧逼位于第1名的美国。与中国的高速发展成为反差的恰恰是欧美大国票房还有电视版权费用持续下滑以及音像制品市场逐渐萎缩的趋势。而且 中国的关口也对世界逐渐开放了,越来越多的好莱坞公司都在中国建立分公司,以分享越来 越高的票房和新媒体所带来的关注。 

同样的原因,很多好莱坞以及欧洲的制片公司也因此来中国找投资。然而成功者现在还屈指可数。我作为一个电影人对中国和欧美文化都有比较深的了解,热衷致力于两个地区的影视合作。


《华闻周刊》:中英影视合拍是否有些硬性的指标? 

廖一蔓:硬性指标是肯定的,中英合拍也不例外。根据协议,中国和英国的制作公司在电影总投资的分比双方不能少于20%。如果有第三方国家的合作人,来自第三方国家的投资不能 多于总投资的30%。电影的主要设置地点必须 在英国或者中国。电影的主要语言必须是中国 或者英国的官方语言。 

制作费用如果用于中国、英国或者欧洲经济区以外的国家,花费不能多于电影总花费 的20%等这样明确的规定。工作人员必须是中国、英国或欧洲经济区成员国公民或者居民。 然而对于主要演员反而是没有明确规定的。


《华闻周刊》:除了协议中的硬性规定,电影制片人还有哪些顾虑? 

廖一蔓:还有一些协议原则是不在条款里的, 但合拍片必须对双方国家的电影行业和文化有 利。这样的原则就看制片人怎么拿捏了,才能保证影片最后获得“合拍片”的批准。例如, 主要演员的设定虽然没有明确规定,但是如果 完全没有中国主演,也很有可能得不到批准。


《华闻周刊》:在中外电影合作中,资本合作仅仅只是一个开始,想要在内容创作开发方面达成共识,双方仍需要经历漫长的磨合与摸索阶段。这个过程是否会很艰辛? 

廖一蔓:如之前提到的,中英电影合拍现在还 正在萌芽阶段。虽然中国和英国都是文化古 国,两个国家的文化截然不同。如果硬要一部 电影即符合中国文化又符合英国文化,大多数 结果都会是不伦不类,两边都不讨好。所以动 画、科幻等不限于个体文化的题材类型是有机 会最先取得成功的。 

还有很重要的就是,双方的合作人必须要 对双边文化都有非常深刻的了解才可能制作出 对两个国家的观众都感兴趣的电影。


《华闻周刊》:你们是否担心过多中国元素会让你们的影片在美国、欧洲大陆等其他国际市场面临票房风险? 

廖一蔓:你说对了。虽然中国电影的票房受到 了全世界的瞩目,中国本土的电影却还没有取得可观的海外观众群。我觉得这需要一步一步来做工作。据调查,欧美的观众现在普遍对中国当代题材的电影缺乏兴趣。第一,是因为文化差异、价值观、家庭观以及叙事逻辑都是有 很大区别的。第二,中国的演员在全世界也不太有知名度。有些电影爱好者知道章子怡,现在一些对中国特别有兴趣的影迷可能知道范冰冰,但是大多数人可能还停留在李小龙、成龙 或是李连杰的阶段。 

对于古装片和功夫片,可能欧美观众会感兴趣一点点,因为部分观众对中国这个东方国度充满了“文化好奇心”。但是这样的题材在中国本土现在呈没落的趋势。法国应该是对中国电影最感兴趣的欧洲国家,但他们喜欢的 是有艺术气息的电影,比如贾樟柯的作品,而这对于其他国家来说太小众了。澳大利亚因为华人众多,他们喜欢的中国电影就是娱乐题材片,比如吴君如的《十二金鸭》。 

所以在制作合拍片的时候,应该先确定 主要的市场是哪里。如果想要全球的观众都欣赏,可能性极小,而且风险非常大。还不如确定几个主要的针对市场,制作可以在这几个国家成功的电影。最后,其他国家正巧也非常喜欢这部电影,那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


《华闻周刊》:你们公司之前是否有做过中英电影的合作项目?效果如何? 

廖一蔓:我们还没有做过中英电影的合拍。但是我多年与众多中国电影发行商合作,把我们公司的所有电影都进口到中国发行。我也和中国的投资合作伙伴保持沟通,寻求可以一起投资的项目。我们公司曾经聘用了《午夜凶铃》 的导演中田秀夫来导演我们公司投资制作的惊悚电影《聊天室》,而且和印度最大的电影集 团Yash Raj Films合作过去年在戛纳影展口碑 极佳的印度新浪潮电影《Titli》。我们和亚洲的合作频繁,所以希望很快地把和中国合作的业务更上一层楼。希望可以帮助到更多的公司和个体。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