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吃粽子、划龙舟的习俗,至今家喻户晓。但你知道吗,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别的饮食习俗,且各地不一?下面我们就来看看端午节除了吃粽子还有哪些食俗吧!
吃绿豆糕
在中国很多地方,端午节当天唱主角的除了粽子便是绿豆糕。它色泽浅黄,口感清香绵软不粘牙。制作绿豆糕的原料有绿豆粉、豌豆粉、黄砂糖、桂花等,是很好的清热解毒、保肝益肾的消夏小吃。
吃“五黄”
在江浙一带,端午节最大的风俗就是吃“五黄”,即黄鱼、黄瓜、黄鳝、鸭蛋黄、雄黄酒(雄黄酒有毒性,现在一般都喝普通的黄酒代替雄黄酒),意在驱暑湿,祛五毒。
吃茶蛋
江西南昌地区,端午节要煮茶蛋和盐水蛋吃。蛋有鸡蛋、鸭蛋、鹅蛋。蛋壳涂上红色,用五颜六色的网袋装着,挂在小孩子的脖子上,意为祝福孩子逢凶化吉,平安无事。
吃打糕
端午节是吉林省延边朝鲜族人民隆重的节日,这一天最有代表性的食品是清香的打糕。打糕,就是将艾蒿与糯米饭放置于独木凿成的大木槽里,用长柄木棰打制而成的米糕。这种食品很有民族特色,还可增添节日的气氛。
吃煎堆
福建晋江地区,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吃用面粉、米粉或番薯粉和其他配料调成浓糊状煎成的“煎堆”。相传古时闽南一带在端午节之前是雨季,阴雨连绵不止,民间说天穿了洞,要“补天”。端午节吃了“煎堆”后雨便止了,人们说这是因为天被补好了。这种食俗由此而来。
吃艾馍馍
不少地方过端午节时还会用米粉或面粉发酵与艾蒿一起蒸馍馍。艾蒿中含有多种挥发油,具有芳香气味,可驱虫杀菌,对许多细菌及某些皮肤真菌有抑制作用,所以古代在端午除病驱瘟,无论食还是用,艾蒿均必不可少。
滚吃鸡鸭鹅蛋
端午早晨,东北一带会由长者将煮熟的鸡/鸭/鹅蛋放在小孩的肚皮上滚动,然后剥皮让孩子吃下。据说这样做可免去小孩的肚子疼,实则为节日的一种嬉儿游戏。
吃面扇子
甘肃省民勤县一带,端午节这天都会蒸“面扇子”。面扇子用发面蒸制,呈扇形,有5层。每层撒上碾细的熟胡椒粉,表面捏成各种花纹,染上颜色,十分好看。这种食俗据说是由端午节制扇、卖扇、赠扇的风俗演变而来的。(编辑/晓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