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萝尔》首映之前,戛纳电影节宫外攒动的人头之上,高举着无数张手写的请求“Invitation For Carol, Please”,请求的细节不一,有以香吻换票的,有以拥抱换票的,也有想要高价买票的,总之大意就是“跪求《卡萝尔》的观影邀请函 ”,在华闻记者经历的所有电影放映仪式之前,大概求票求得最激烈的就是《卡萝尔》,记者就被热情的求票影迷拉住好几次,想以美色换票的都不在少数,还好坚定的记者把持得住,婉拒好几次之后很不容易地穿过拥挤的人群进了场(其实是因为美色远远不够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的诱惑程度我会说?),能容纳上千人的影厅座无虚席,开场前几次三番响起的激烈掌声也说明了《卡萝尔》的受期待指数。

(图为戛纳电影节红毯仪式上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和导演托德•海因斯)
改编自女同禁书、由男同导演执导的影片
《卡萝尔》改编自派翠西亚•海史密斯在1952年发表的丑闻小说《盐的代价》(The Price of Salt),在已经“出柜”的男导演托德•海因斯(Todd Haynes)决定顶住压力开拍之前,这本禁书一直被锁在柜里。这个讲述了一位纽约上流社会贵妇卡萝尔和一个年轻稚嫩的女售货员特瑞丝之间“不伦之恋”的故事,即使在被认为是女权主义盛行的美国,也依旧是让众多导演打退堂鼓的题材。但托德•海因斯给凯特•布兰切特打电话的时候,凯特很轻松地就接受了邀请,为了演好这个颇具挑战性的角色,她读了很多女同性恋的情色禁书,甚至和该片的服装设计师桑迪•鲍威尔一起研究了女性身体的情欲地带。
显然,这些功课帮助了“精灵女王”凯特•布兰切特出色地完成了挑战。在首映结束后,英国卫报(《Guardian》)给出了五星满分好评,美国《indieWare》等权威电影网站纷纷给出A级的顶级评分,在戛纳场刊《银幕(Screen)》的量化排名中,《卡萝尔》获评3.5分,截止到目前在所有已经上映的竞赛影片中遥遥领先,高出第二名匈牙利导演拉斯洛•内米斯处女作《索尔之子(Son of Saul)》2.8分的评分0.7分,也就是说整整高出了一部《青木原树海》的水平。(凭借《心灵捕手》和《自由大道》获奥斯卡两次提名并曾在戛纳凭借《大象》摘得过金棕榈的戛纳嫡系导演范•桑格此番“晚节不保”引得各国媒体恶评如潮,《青木原树海》仅获评分0.6分,接近历史最低。)
“精灵女王”和“龙纹身女孩”的床戏
影片一开场,导演海因斯的镜头就把我们拉回了1950年代的纽约,复古风浓郁得化都化不开。鲁妮•玛拉一反在《龙纹身女孩》中的张扬不羁,开场即以清纯无辜和不谙世事的眼神颠覆印象,她饰演的特瑞丝在圣诞节氛围笼罩下的商场柜台与凯特•布兰切特饰演的卡萝尔眼神相遇,一段被当时社会视为“犯罪”的同性爱情故事就此展开。和华闻记者的反应一样,在场观众在凯特•布兰切特一出场抛出第一个眼神的时候就出奇一致地发出了低低的惊叹。凯特•布兰切特的眼神是勾魂摄魄的,不管是在《指环王》里还是在《我不在这儿》或者《蓝色茉莉》里,然而在这部影片中,她的眼神却多了一丝让人惊艳的妩媚。和影片暗指的一样,她们几乎是在第一个眼神相遇时就彼此倾心了。

卡萝尔当即走近特瑞丝负责的柜台,买下了给女儿的圣诞礼物(是的,她已婚并育有一女),在她们交流的对手戏中,你甚至可以从鲁妮的表演中听到她的心跳声。在一双被遗漏手套的契机下,卡萝尔开始频繁邀请特瑞丝吃饭,就像之前提到的那样,一见倾心的情况似乎不需要太多的“勾引”,有男朋友的特瑞丝开始渐渐发觉自己已深陷其中,她无法对卡萝尔提出的任何要求说“不”,直到她们踏上了只有她们俩的圣诞旅程,卡萝尔想借此远离丈夫的骚扰,从不幸婚姻中暂得喘息。在一段自然而然的情感铺垫后,二人的情欲戏也来得自然而然,毫不做作。像布兰切特说的一样,“和《阿黛尔的生活》不同的是,电影的野心并不在这儿。”主创团队希望这是一部不论阶层、年龄、性别和性取向的观众都能被打动的电影,从双女主两场床戏的表现可以看出这一点,这并不是“为脱而脱”的情欲戏,而是主角在情感到了一定凝聚点后自然流泻的肉体触碰。
不过,尽管如此,两位女主在这两场情欲戏里的表现还是成为了媒体讨论的焦点。布兰切特在接受媒体采访时幽默表示在生完孩子之后自己开始不太在意裸戏,“因为生产的时候身体都被医生看完了。”
重剑无锋,只为真诚的打动
不得不说,在双女主琐碎而悠慢的相处细节中观众容易感到平淡,毕竟不是通常意义上能让人热血贲张的情节,我想这也是一些华语媒体给出“平庸得只剩噱头”评价的原因,显然这部影片更对外媒的胃口,几乎所有外媒都给出了一致的打满了鸡血的好评。其实细细品来,影片悠慢节奏部分留足了韵味,这样的处理颇为诚恳地展示出了导演的真诚,像前面提到的那样,他是想要打动人而不是刺激人。不过,在慢节奏部分之后,还来不及沉浸太久,故事迎来了最逆转性的高潮。卡萝尔的丈夫钱德勒雇了私人侦探一路跟踪尾随她们,并拍下了她们做爱的证据,以用来威胁卡萝尔争夺女儿抚养权。
卡萝尔的绝望和愤怒在那场试图拿枪杀了侦探的戏中被布兰切特演绎得淋漓尽致,特瑞丝在那次高潮之后瞬间明白了之前的一切困惑,懊悔不已,“我为什么什么都没问过,却从来没说过‘不’”,鲁妮哽咽地抽着烟自责不已的场景令人飙泪。感情自然而然地不可控地发生,实在不受道德、性别和价值观的束缚,我想在看到这场戏时不论何种性取向的观众都会有所触动,会去认真思考这些道德枷锁的残酷性,甚至重新审视人性。无疑两位女主精湛和无可挑剔的演技给了这个高潮注入了“强心剂”。
更令人忍不住飙泪和发自内心感到遗憾的地方,是特瑞丝醒来看到空空的床和给她带来卡萝尔决定离开消息的亲密友人艾比时的绝望和痛彻心扉,也是卡萝尔在和丈夫争夺女儿抚养权时断然拒绝律师善意的辩解,公开承认和特瑞丝恋情并发出对这个男权世界绝望呐喊的无助却决绝的眼神。她的绝望和决绝狠狠地反击了在场的每一位认为女同性恋是“犯罪”的男人,而她流露出的伤心和脆弱却也同时让他们令人意外地动容,不得不说导演在人性的处理上真诚得令人舒服。
令全场飙泪的动人结局
影片最后的部分尤其牵动人心,特瑞丝在进入《时代》报社开始她真正喜欢的事业之时,她们已经分开了许久,卡萝尔约她见面时出乎意料却情理之中地向她发出了同住的邀请,影片在狡黠地搁置悬念一小段后终于让观众稍稍安了心,却又安排了正在追求特瑞丝的同事前来打断卡萝尔饱含热泪的表白。布兰切特在这里的表现简直可以被称为惊为天人,她颤抖着凝视特瑞丝说出那句我爱你,被打断后她收敛住情绪得体地微笑离开,却意味深长地去触了特瑞丝的肩。这个情感细腻饱满却令人鼻酸的场景引得全场飙泪,卡萝尔在这个“男权社会”中的灵活的角色转换能力也在此刻被充分地表现。
结尾无疑是令人惊艳和幸福的,特瑞丝去找到卡萝尔,画面被处理得犹如梦境,最后定格在她们眼神交汇的那一刻,全片完美收场,给人心口一记温柔而准确的重击。一个眼神便明白所有爱,讲的就是这个。而这种感动和欣喜不得不归功于两位女主完美到无可挑剔的诠释。尽管布兰切特的表演被众多外媒认为是夺后冠最佳,华闻记者也颇为认同,但同时鲁妮的表演却也是可圈可点,从青涩到坚忍到义无反顾,这个角色的内心戏被她诠释得令人颇为动容,若摘得后冠也是实至名归,令人心服口服。
放映结束后掌声持续了很久,夹杂着抽泣,毫不夸张。无论从目前观影反响来看还是各权威场刊的评价来看,这部影片都是夺冠的热门,两位女主也是捧回后冠无可取代的上佳人选。不过在贾樟柯《山河故人》首映之后,有资深影评人认为赵涛的表演超过了布兰切特,成为了布兰切特后位的最大威胁。至于结果究竟如何,女王能否如愿问鼎金棕榈,还需要我们耐心静待几天之后的那张颁奖函。

(图为戛纳电影节红毯仪式上的凯特·布兰切特和鲁妮•玛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