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当今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电影节,戛纳电影节每年吸引数以万计的电影工作者和数以千计的记者来到这里,更是被称为星光最为闪耀的国际电影节。每年五月电影节开幕前后,数十万人涌进这个本来只有7万常住人口的海滨小镇,除了所有人都关心的首映电影以外,这里还有从未停歇的狂欢派对、特立独行的潮流时尚和纸醉金迷的空气。
地中海躺在纯净得没有杂质的天空下,沙滩上横着连比基尼都干脆省掉的女郎,满大街的法拉利兰博基尼载着浓妆艳抹的露背晚礼服,游艇上通宵达旦的派对横亘了整片蔚蓝海岸,五月的这里无疑是很多人都梦寐以求的度假天堂。然而,这些不真实的奢华背后,究竟藏着怎样真实的秘密?《华闻周刊》在戛纳电影节期间派记者全程记录,透过记者的眼睛,让你看清戛纳浮华背后,媒体、明星名流、电影人、影迷以及外围人士的真实生活,为你解密一个真实的戛纳。
戛纳众生相之媒体:这里最奢侈的就是时间
如果你是电影、时尚或者文化艺术方向的媒体记者,如果你喜欢你从事的行业,那么戛纳电影节一定是你做梦都想来的顶级盛事,毕竟在这里,作为媒体从业者,你能很轻易地见到甚至近距离接触到平时只有在电影荧幕上才能见到的国际影星、电影人和顶尖设计师。但是是否一切真如看上去那样美好呢?华闻记者用亲身经历告诉你,真的只是“看上去很美”。
首先,戛纳电影节是最难申请上媒体通行证的盛事之一,换句话说就是,绝对不因为你是媒体,就能想来就来。媒体审核除了看你所在媒体的知名度以外,发行量、目标读者甚至记者发文量也都是考核标准,如果你在纸媒工作,他们当然还要考核你们报纸或者杂志的质量。申请在三个月之前就要递交,中间繁琐的考核过程当然也是必不可少。
当然,好处也有,戛纳电影节的主会场所在地被称为“戛纳电影节宫(Palais Des Fesitivals)”,能进“宫”的只有电影圈内人士或者媒体。媒体拿到的“进宫证”比较好用,平时宫里几乎所有的地方都能通行无阻,连比较私密的明星艺人通道也可以进入。
文字记者还有优先观看首映电影的“特权”,而这是摄影或者视频记者所没有的,相反文字记者则不能进入为首映红毯专设的拍摄专用区(Photocall Zone)进行近距离拍摄,想去首映红毯需要去媒体关系办公室(Press Office)申请专门的邀请函,但是极难拿到,如果够幸运拿到了红毯入场邀请,男士需要正装(白衬衣打领结配黑西裤黑皮鞋,外搭黑礼服),女士需要着晚礼服踩高跟鞋,一样也不能少,不然百分之百你会被拒之门外,即使你拿的是“万能”的媒体通行证也不行。
其次,和兴高采烈地在宫门外仰着脖子举着牌子的求票大军不同,他们通常可以花上一整天的时间等在宫外只为求一张电影邀请函,而对于媒体来讲,最奢侈的就是时间。如果你在宫内外看到以正常步子走路或者能坐下来吃饭的人,那他一定不是记者。新闻民工们的拼命三郎精神都不是盖的,通常一部主竞赛影片会有两场媒体放映,早上八点半就开始了,极其有限的座位要求各位新闻民工至少提前45分钟就开始排在场外,所有的媒体放映场都是如此,一天会放映7-8部主竞赛影片、“一种关注”影片或者特别展映片,当然你不能所有的影片都看,不然光排队的时间都够你受的了。
但其实只看热门影片就能花掉大部分的时间,加上约采访、跑活动、写稿,每天只睡3、4个小时对记者们来说是家常便饭。现在记者们聚头时基本上只问,“昨天睡了吗?”“今天吃了吗?”因为几乎没有记者能有足够的睡眠时间,或者能有时间坐下来吃饭,路过商店时抓一个面包带着是必须get的技能,宫里随处免费供应的咖啡也是非常体贴地考虑到了记者们的需要。还清楚记得第一次进宫遇到一个美国记者时的情景,她近乎语重心长地给了我一些忠告,包括“路过小食摊时一定记得买吃的”、“不要试图去排新闻发布会的队因为你真的排不上”以及“对你重要的影片记得千万提前至少一个小时去排队”“记得抓到空隙就睡觉”等等这样的话,后来确实证实对我非常受用。

文字记者们的据点在一楼的媒体工作室(Press Room)和三楼的媒体中心(Wificafe),因为三楼的媒体中心设在新闻发布会会场旁边,所以摄影记者也会蹲守在那里。这两个据点都设有休息室,窗外节是海滩红毯和蓝天,环境十分优美,但是没有一个人会闲情去看风景或者坐下来休息,这里的人全都疲惫而焦虑,如果你在首映后的百米冲刺中落了后,那么你很有可能只有席地而坐连插座都抢不到的份儿了。
文字记者证按等级被分为白证、粉色加点、粉证、蓝证、黄证,主要是依据参加电影节的次数和媒体属性,日刊和日报由于发文频率需要会比周刊周报或者月刊月报拥有更高等级的证件。宫里宫外有证没证一眼便知,交流时对方更是能一秒知悉你的“家底”。媒体场放映时虽然“毒舌”们喝彩的喝倒彩的都有不少,但同时在我周边睡着的记者们也不可胜数,大家都太累了。而首映场外蹲守在门外的电视视频记者则需要采集尽可能多的反馈,当晚就剪辑出来放到网上或者发回电视台。对于媒体从业人员来说,这个满是名流气息的盛事,很有可能是披着“天堂”羊皮的“地狱”。
戛纳众生相之明星名流:光环背后的艰辛和平凡

在电影节的盛事上,和“媒体”相伴相生的永远是这个词,他们也是这个舞台最中心的人物,万人瞩目的焦点。不过即使是这个得到最多宠爱和特权的群体,也有许多不为人知的辛酸。
首先是这里依旧等级森严。同样是等级森严,媒体在这里得到的是明确的等级划分(不同颜色的通行证),而明星则得到的是看不见的等级划分。能够走上官方的正式红毯很难,要有官方的邀请,换句话说你要够大牌,或者有作品。国内有些明星可能会受自己所代言的品牌邀请过来走红毯,比如“花仙子”范冰冰童鞋,也有可能会得到公司赞助花重金买“门票”过来亮瞎红毯,比如“东北花棉被”张馨予童鞋,最受瞩目和最名正言顺的当然是带作品过来参赛的明星和导演们,比如霸气入围了主竞赛单元的《山河故人》剧组——导演贾樟柯以及主演赵涛、张艾嘉,和《刺客聂隐娘》剧组——导演侯孝贤和主演舒淇、张震、阮经天、周韵等。还有可能是带电影过来参加戛纳电影市场宣传的剧组,比如《寻龙诀》剧组的Angelababy、陈坤、黄渤、夏雨等童鞋。
虽然都走上了红毯,但受到的待遇很显然是千差万别。摄影记者们的镜头非常挑剔和势利。对于他们不认识的脸,他们大多会选择留下他们相机储存卡的空间,尤其是外国记者们不认识的中国脸。所以这就导致了花了重金来“蹭红毯”的某些童鞋们不得不煞费苦心地在大夏天穿上棉被出来挣镜头了,大家都不容易啊。国内摄影记者们则不同,中国大小明星们都是要拍的,不然拿什么发报道回我大天朝?
其次身为明星光环加身,生活其实并不那么容易。华闻记者在艺人通道里见到了不少国际巨星,女明星们尤其辛苦,为了红毯上那几分钟的闪耀,当天得饿好久不吃东西只为塞进晚礼服时更好看一些,如果选择了笨重的晚礼服,得拎着裙摆一路从艺人通道走到红毯。相信我,走到红毯之前她们一直是踩着高跟鞋蹦着走的,跟所有穿高跟鞋的妹子们一样痛苦。但到了镁光灯可以辐射到的范围,她们马上能熟练地面对镜头微笑、凹造型,优雅得迷倒众生。
而有作品参与竞赛的明星则非常辛苦,日程满满,比如记者在发稿前采访《山河故人》的导演贾樟柯和主演赵涛时,他们已经接受了一天的采访,见到赵涛时她笑着直言口都讲干了,礼貌道歉之后忙着找水喝。
由于记者的私人好友Maya从伦敦过来度假,住在贵到哭(近千欧每晚)的明星聚集地万豪酒店(JW Marriott Cannes Hotel),记者也得以了解到了更多的明星私生活细节。酒店由于聚集着众多国际一线影星,门口每天都围着疯狂的影迷拿着相机等待自己心爱明星从豪车上下来,每一次进去都需要在安保人员的协助下穿越音浪和人墙。大小明星和名流们在进入酒店之后都像是回到了避风港,因为没有外人的打扰(酒店安保不允许非住客进入酒店),他们也变得非常随意和自在,在酒店大厅里经常见到正在轻松交谈的巨星们,和他们的“同类”在一起时,他们大多都没有什么架子,低调和随和。很有趣的是,Maya的房间就在戴安•克鲁格隔壁(《特洛伊》里饰演海伦公主),我们见了她好几次,一次她拽着裙子正要去参加红毯仪式,抬头跟我们问好,有点狼狈的样子,萌点满满。
酒店顶层是游泳池,但在电影节期间被封作私人泳池派对场所,只有收到邀请的明星名流才能进入,每天晚上都会彻夜狂欢,不醉不休,所以大半夜的经常看到一群一群的名流在酒店里穿梭,互相招呼着寒暄着,在这里,他们与常人并没有太大区别。而住在这里的中国明星则相当低调,也不会去参加这类派对,身边通常就跟着一两个经纪人,仅此而已。镁光灯熄掉之后,他们也和大多数人一样平凡。
记者不知道这里对他们而言是“天堂”还是“地狱”,只是知道,他们在这里发光,也在这里成长。
戛纳众生相之电影人:推广、宣传和社交是必备技能

作为最有影响力的电影节,当然会吸引非常多的电影人前来。除了参赛的电影人和已经功成名就的电影人之外,更多的是还在奋斗着的电影人们。他们在这里主要的工作是推广和宣传他们的作品,或者为他们还未拍摄的电影找资金支持,社交是必做的功课,这是夜晚海滩派对上那些音乐和舞蹈背后的最重要课题。
蓬勃的电影市场吸引了许许多多的导演、制片人、买家和电影发行公司过来,每场看似随意的派对里面,都有无数颗野心勃勃的心脏在跳跃。有的导演和制片人来宣传和推广他们已经拍摄完成的作品,邀请知名的影评人和大小电影节主席去电影宫里的小放映厅观看他们的电影;有的导演和制片人想找到合适的电影发行公司来为他们代理发行和推广的工作;而有的导演和制作人则试图把自己的电影卖个好价钱,不遗余力地向所有买家推销自己的电影;还有的导演或制作人有着很好的拍摄项目或者剧本,想在这个资金雄厚的市场里拿到属于自己电影的那杯“羹”。
当然,还有许多二三四线演员,试图通过结识更多和更有名气的导演,找到能让自己“一炮而红”的那个角色。可以肯定的是,钱色交易在世界的各个角落都在进行,这里当然不例外。这里对他们而言,既可以是通向天堂的阶梯,也可以是堕入地狱的洞口。
戛纳众生相之影迷:无所不用其极地求票是主旋律
戛纳电影节宫里放映的所有影片都是全球首映,这吸引了众多疯狂的影迷涌到宫外。由于一票难求,有钱可能也不一定能买到观影函,宫外攒动的人头之上,永远都有高举着的无数张手写请求“Invitation For XX, Please”,请求的细节不一,有以香吻换票的,有以拥抱换票的,也有想要高价买票的,总之大意就是“跪求观影邀请函 ”,电影宫无时无刻不被他们包裹得严严实实。比较惹人注目的是,在这些求票大军里,不乏打扮得明星一般、穿着晚礼服的女子,一是穿得性感妖娆一些利于求票,二是方便她们在求到票之后能直接奔向梦寐以求的红毯。
求票大军一等就是一整天,只为一张电影入场券,我想等待的滋味绝对不似在天堂吧,也许穿着晚礼服拿着求来的邀请函冲向红毯的那一刻是。
戛纳众生相之外围:半个月挣到一年生活费
前面说过,钱色交易在世界的每一个角落都在进行着,尤其是在这样纸醉金迷极尽奢华的狂欢盛事上。在电影节赛事如火如荼地进行着、记者们没日没夜地写作着、名流们挥金如土地享受着的时刻,也是来自全球性工作者们卯足了劲找客户的重要时刻。戛纳的酒店价格在节日期间会涨至少两三倍以上,什么都贵,她们也不例外,收费从每小时几百美金到几万美金不等。还有前面提到过的,专门来这里寻找被“潜规则”机会的二三四线女星(俗称“外围”)也为数众多,都成为了这片海滩上靓丽而独特的风景线。
戛纳电影节的这15天创造的GDP占到这个小镇全年GDP的15%以上,性工作者们也大体是这样,苦干15天,就可以给自己放个长假了。那这里对她们究竟是天堂还是地狱呢?
我们在这片因着电影而生的浮华背后看到了太多人性驱使下的脸,我想人生本就一念天堂一念地狱,正如宫里正映着的电影里演的那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