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9月29日,伦敦商学院(London Business School)的阶梯教室里,一场生动的私募股权投资课正在展开。台上滔滔不绝讲课的是在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任教的明星教授安德里亚斯 · 安哲罗普洛斯(Andreas Angelopoulos),台下仔细聆听并不时埋头做笔记的是一群目光如炬的中国青年,他们是长江商学院在职金融MBA的学生(简称FMBA)。这是FMBA的学员们第一次到伦敦游学,带领这批学生的是长江商学院MBA项目副院长、金融学教授李海涛博士。
课后,安德里亚斯教授对学生们赞不绝口:“长江商学院的这群FMBA同学的水平比我教过的不少牛津大学和帝国理工的学生还略胜一筹,让人印象深刻,我感到他们大多具有较强的实践经验,因此对课程理解较深,互动非常容易展开。”
李海涛对安德里亚斯教授的称赞并不惊讶,他手下这批学生的平均年龄在35岁左右,有一半在中国的金融机构和实体行业中担任中高层管理职务,还有一半是准备继承家业的家族企业的继承者。“无论属于哪一种,他们都经历过发展中经济体才遇到的问题,眼界变得更加开拓,也自然比其他MBA学生显得更成熟。”李海涛说,学生到伦敦来参观学习,收获的不单是知识的增长和眼界的提升,更多的是感受到中国经济蓬勃发展对世界各地的人们带来巨大的吸引力。
李海涛:美国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长江商学院金融学教授,杰出院长讲席教授,MBA项目副院长
中国是一块磁铁
在李海涛眼中,他的学生和欧美MBA学生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就是“年轻”。“欧美本来就是很成熟的经济体,年轻人很难在企业中获得中高职位,所以MBA的学生大多年龄偏大。而中国不同,正处于一个大发展的时代。像有一个学生,还不到30岁,大学毕业六七年,就成为中国一个非常大的财富管理机构的合伙人。中国的快速发展,在催生了一大批年轻的新富阶层的同时,涌现了一些新的投资方式,如PE(Private Equity,私募股权投资)和VC(Venture Capital,风险投资)。”
在长江商学院任教之前,李海涛在美国待了很长一段时间,他获得了耶鲁大学金融学博士学位。几年前,他放弃了美国密执根大学商学院金融学讲席教授工作,全职加入长江商学院。
在长江商学院的FMBA和MBA项目都有在伦敦和纽约的游学模块。在带领学员在伦敦游学的过程中,在与伦敦商学院的学生及伦敦当地从事金融业的华人的交流中,李海涛发现,中国的发展始终是他们绕不开的话题。“中国的资本有走到全世界去投资的需求,外国的资本也对进入中国非常有兴趣。无论是身处海外的华人还是伦敦的欧洲人,都对中国这个充满着巨大机遇的市场感到好奇、兴奋,甚至这种热血沸腾的情绪会感染长江商学院的学员,这些已经在国内的相关领域做得很成功的人。”李海涛说。
伦敦商学院院长Andrew Likerman爵士(左)热情欢迎李海涛(右)带领的长江商学院FMBA海外游学团队。
在游学期间,他在伦敦街头走着,能感受到这座城市深厚的历史和丰富文化底蕴,在这历史脉搏之下蕴藏着的一股巨大潜力,“现在的中国就像两百年前的伦敦,充满着机遇、挑战和未知数。”在接下来的几天,他们去伦敦证券交易所参观,去伦敦金融城考察,去参加佳士得艺术品的现场拍卖。学生们像海绵一样吸收着各种新鲜的资讯和点子,并根据自己在行业中积累的实践经验与老师和同学们分享,甚至碰撞出新的创意来。一位来自中国西北的同学在考察完伦敦一家以伊斯兰国家为主要市场的金融咨询机构后,恍然大悟:“原来伊斯兰国家的市场还可以这么做。”他觉得在中国西北部一些以回民为主的地区推广这种金融模式,可以产生不少的市场机会。
长江商学院FMBA班海外游学的同学们
中国的经济目前正处于转型阶段,在互联网的冲击下,一些传统的行业面临新的挑战,很多企业在思考如何转型的同时,也在思考着如何重新在互联网经济中找到新的机遇。在这个过程中,长江商学院扮演的角色就十分重要,他们必须站在时代的前沿,与学员分享最新的理论研究,带领他们到世界各地参观访问,再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探寻新的模式和新的机会。
长江商学院的学员分布上也体现出中国经济发展的特点。和美国商学院以MBA课程为主导相比,在长江商学院,无论是学生人数还是课程设置上,EMBA都是“大头”。“这也与中国过去的经济发展阶段有很大的关系,很多企业家是先做成企业,再来学习深造。”李海涛也发现,这个发展的趋势正在慢慢从EMBA向MBA倾斜,“我相信将来发展最快,也是最有潜力的应该是以年轻人为主导的项目,比如全职的MBA和兼职的FMBA。”特别是在全世界走了一圈之后,李海涛感受到了中国经济发展的强劲动力对世界各地的年轻华人的吸引力,“他们非常希望回国发展,在中国有一个非常好的商学院,既能提供西方商学院的教育模式,又对中国的国情有了解,有中国的资源,这对他们来说很有吸引力。”
2014年5月,长江商学院MBA伦敦推广会举行。在推广会上,李海涛发表了他对中国未来经济发展的看法。
到中国寻求机会的不单单是海外华人,也有越来越多世界各地的“洋学生”希望通过在中国商学院的深造找到新的发展机遇。就在今年,有一位在伦敦高盛银行工作的印度裔学生将到长江商学院读MBA。在2012年时,一位从牛津大学毕业的比利时小伙子就是在长江商学员MBA项目毕业之后,留在了中国创业,做风险投资。
打造世界级的商学院
2014导师计划启动仪式,学员和导师深度交流。
2002年11月21日,由李嘉诚基金会捐资创办的长江商学院获得中国政府的正式批准,成为国内第一所也是唯一一所实行教授治校的商学院。亚洲商学院最大的弱点是缺乏属于自己的世界级教授队伍这一特点,为了打破这种情况,长江商学院从一开始就创新出一种与国外先进的模式相接近的“教授治校”的模式。“在一个学校,最重要的资产就是教授。”李海涛说,“这种模式有什么好处呢?教授是一个独立的个体,你可以做你想做的研究,你可以发表你想发表的观点,而不是看领导同意不同意。世界顶级商学院的教授都希望有一个宽松的教研环境,这样长江商学院才能吸引来全世界优秀的商学院教授,而不仅仅是靠高工资。”
翻看长江商学院教授的履历可以发现,长江成功地聚集了一支以华人为主的世界级的全职教授队伍,其中绝大多数都是美国顶级大学博士毕业,甚至不乏一些在世界上有影响力的外籍学者。“这支教授队伍是除了美国那几所顶尖商学院之外,在任何商学院面前都不逊色的队伍。”
长江商学院MBA项目的学生正在上课。
仅仅依靠一支高学历的教授队伍是不够的。如果不了解中国的国情,不能为中国经济的发展提出相应的解决之道,这种“不接地气”的商学院显然不能在中国生根发芽。在长江商学院,他们通过建立十几个以中国为研究项目的研究中心、积累成千上万的中国本土商业案例来为中国企业和中国经济“把脉”。“中国的经济是政府主导的经济,企业特别是民营企业在其中要如何发展?我们有很多关于这方面的案例,我们研究百度,研究互联网金融,研究中国企业走出去战略……”长江商学院的教授会在每个季度对一些企业家学员所在的企业做调查,收集这些企业运营数据,再根据这些数据发表经济运行报告,他们甚至发现,这些来自实际生产中的一手数据会与政府发布的数据有出入。
长江商学院与中国企业的发展高度融合的一个表现就是,长江商学院的教授被“挖”到各大企业担任高层管理人员。最典型的例子就是长江商学院原副院长陈龙成为阿里巴巴系金融公司“蚂蚁金融服务集团”首席战略官,而之前长江商学院的曾鸣教授也被挖走,成为阿里巴巴集团首席战略官。对此,长江商学院创办院长项兵甚至向马云喊话:“老是挖我优秀人才,马云,我要和你好好谈谈。”“在对美国商业的研究上,我们可能竞争不过哈佛,但是在中国的研究上,可以说,他们根本比不上我们。”李海涛说。
长江商学院的教室
长江的教授体系非常严谨,每个教授来长江商学院申请工作,都要求提供大约十封左右的推荐信,而且写推荐信的人不能由申请人指定,而是教授委员会从每个专业的国际著名专家里面挑选的。“如果内部的教授认为申请人水平没有到位,或是没有大多数推荐人说他有绝顶神功,就算是院长找来的,在匿名投票中投赞成票的票数不够,也不能在长江的谋得一份教职。”
长江商学院一直在立志于打造一个世界级的商学院品牌,在国际合作方面,长江商学院也坚持选择与世界顶级的商学院合作。除了伦敦商学院之外,长江还与哥伦比亚大学商学院(Columbia Business School)、欧洲工商管理学院(INSEAD)、瑞士国际管理发展学院(IMD)等商学院合作。“他们代表西方商学院最顶级的水平,我们代表中国商学院最顶级的水平,这样大家的交流合作才是对等的。”
北京MBA学员参观著名跨国企业。
中国企业家不应仅仅为了赚钱
2006年,长江商学院率先在管理教育中系统地引入人文课程,也是全球首家提出培养企业家“人文精神”的商学院。长江商学院为此成立人文委员会,由世界新儒学大师杜维明教授担纲主席,并邀请世界级人文研究学者加盟,在课程中系统地介绍儒学、佛学、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轴心文明。长江商学院期望培养一批具备全球竞争力和人文精神的世界级商界领袖。在西方主流商学院强调跨文化交流的“套路与技巧”时,长江商学院已经开始注重人文内功的修炼,拓展商学教育逻辑的内涵。
2014年12月2日,长江MBA2014级的同学们走进北京光爱学校,不仅给孩子们送去大米油盐,更送去了两节暖暖的爱心课堂。
近十年过去了,当初质疑这种人文课程是“作秀”的声音已经越来越少,相反的是,更多商学院也响应时代潮流,在课程中加入相关人文教育的内容,试图引导中国企业家在为社会创造财富的同时,也承担起相应的社会责任。“这就是长江创新的一点。商学院毫无疑问就是要教学生如何从事商业活动,但是很重要的是,做商业最终的目的是什么?做商业可以创造就业、创造财富,但我认为最终的目的是改变社会,让人们生活得更好,这是非常重要的。”李海涛说,“项兵院长(长江商学院教授及创办院长)当初创立这些课程的目的就是希望从商学院走出的学生不仅仅拥有一个物质财富很富足的人生,而是在精神生活上也要富足。不是说生意做得越来越大,挣越来越多的钱,而是有一个使命感和责任感,有一个更高的目标。”
在长江商学院的众多学员和校友中可以看到,越来越多的人比的不是财富的多少,而是比谁对社会贡献的更多。最好的例子就是汶川大地震,截至2008年6月30日,长江商学院的校友向地震灾区累计捐款超过4.3亿元人民币,占中国企业捐款总额的7%。长江商学院还专门成立了长江公益基金,这是一项设立在中国红十字基金会的专项公益基金,在发动地方校友会、俱乐部以及校友个人和家庭进行爱心捐献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长江商学院MBA新生帆船拓展活动
李海涛说,长江商学院的成功并不是不可复制的,但也不是用钱就能堆起来就能建成一个成功的商学院,“它需要有远见,像李嘉诚先生这样有远见的人。”“你成功追求自我,前途光明远大,你下一阶段的追求是什么?你的价值取向,你的理想是什么?我们活着又是为了什么?世界上千千万万的人,今天依然活在悲惨、孤寂、贫病的绝望之谷,承担社会的责任是不是我们的义务?”在“长江商学院成立十周年”的庆典中,84岁的长江商学院创办人李嘉诚这么质问自己,也质问台下6000名慕名而来听演讲的教授和学生。在李海涛看来,在某种程度上,长江商学院的发展历程也和李嘉诚本人奋斗的经历相似。“当初靠着这么几个人的艰苦奋斗和默默耕耘,到现在,成为一所世界级的、有四十多位全职教授的商学院。”若干年前,在长江商学院的召唤下,李海涛带着梦想从美国回来。如今他们已经度过了长江商学院最初发展的十年,未来十年,他希望“带着梦想与信念,脚踏实地地前进,梦想就一定能成真”。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