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华人动态 / 专访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

专访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导演周浩


中国纪录片导演周浩《棉花》获得第51届台湾金马奖最佳纪录片,金马奖影后李心洁和张震为其颁奖。在获奖感言中,周浩说:“半年了,经历了很多事情,有很多朋友答应和我一起来的,他们来不了。谢谢他们,没有他们就没有这部影片。谢谢。”事后,周浩在朋友圈发了一条微信说:“那晚,耿军上台极稳当,要谢的人一个不拉,还有金‘三分天注定,七分靠打拼。’不像我,语无伦次,三言两语便夺路而逃。”

这部纪录片《棉花》聚焦了中国的棉花产业链, 通过拍摄河南打工者在新疆工作的工厂和居住地等地,展现了采棉工生活的不易。这部片花了周浩半年时间。去年5月底,应华语视像电影节的邀请,纪录片导演周浩来到伦敦,《华闻周刊》对他进行了专访,畅谈他拍摄纪录片中的拍摄手法和格局。当时,周浩就透露其最新的纪录片《棉花》正在制作中,以下为专访内容。

图片来自新浪台湾娱乐




《棉花》介绍


中国的一粒棉花籽最后如何成为美国零售店里的有一条牛仔裤?在这个过程里究竟有多少耐人寻味的故事?本片将跟随那些被紧紧捆绑在绵延5000公里长的棉纺产业链上的人们,以棉花为线索讲述他们的故事、描述中国人完成“中国制造”的整个接力过程。 

《棉花》前所未有地揭示了当代中国农民、企业工人、纺织品商人……也就是工贸链条上形形色色人群之间不同生活的内在联系。他们虽然生活在不同的地方,做着不同的工作,但都被紧紧捆绑在

棉花的产业链上:这些棉花和被制成的衣服,将生活状态截然不同的人们联结到一起,本片通过深入直接的采访记录他们的日常生活,思索不同人们共同面对的生活命题, 展示中国经济各环节的真正面貌。


“珍惜每一天,好好活着,少喝酒,生命是非常不确定,说不定哪天就会失去了。”

这是周浩在伦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的阶梯教室里对观众说的一句话。5月24日晚,他最新的一部片子——《急诊》进行了全球首映,在这里,我第一次见到了周浩。

“中国观众喜欢我的片子,因为我选择的一些节点,是中国社会的节点,可以让我观察到中国的一些状态,虽然这不会让我在电影节上获什么大奖。”

周浩拍的其他六部片子,都是反应中国当下的热点,表现了911后东莞鞋业生产基地的工厂工人失去订单后的生活百态的《厚街》,描写高三学生在备战高考时充满紧张焦虑感的《高三》,以有情有义吸毒贩子为拍摄对象的《龙哥》,潜伏在广州火车站派出所拍摄的《差馆》……周浩镜头中对准的都是一些小人物,却又在中国经济社会剧烈变化的时代背景下,在历史的洪流冲击中翻腾起伏,一个个鲜活地展现在我们眼前。

5月28日,周浩背着书包走进《华闻周刊》的办公室,解读纪录片镜头之外的点点滴滴。



拍摄者与被摄者


“拍纪录片需要一颗特别强大的心脏,我拍过的两个纪录片的主人公现在都在监狱里。拍记录是有冲击感的,那我们就好好地活着。”


在《急诊》开映前,周浩对观众说:“如果电影播放后你们没有离席,我们再做交流。”99分钟后,观众起立,鼓掌,期间没有观众离席。

在《急诊》这部节奏紧凑的纪录片里,观众随着周浩的镜头走进广东省第二人民医院急救室。在这里,每天上演着悲欢离合,生离死别。有人因为饮酒过量而和友人永别,有人因为丈夫背叛走上绝路,还有老人因为年事已高在梦中离去。周浩的镜头一次又一次地对准在医院忙着救死扶伤的医生和护士,也对准了那些或失去生命或重获新生的人们和陪伴他们的亲人。

有英国的观众尖锐地指出:“你在片里拍到逝者的镜头时为什么不打马赛克?”周浩说:“我希望这样能引起人们对这个群体的关注,能对逝者有深切的感受。”

在《急诊》中,周浩作为导演没有避讳地出现在镜头中,甚至和被摄对象有一些对话,他给了一个有癫痫的小伙子钱,让他重新去买一套擦鞋工具谋生。有些人认为,这会打破了纪录片客观的记录方式。但是,周浩认为,他每拍摄一个片子,都是经历人生的一种方式,他会尽量减少存在感,但不会完全回避这种介入。“我通过视频的方式与大家一起分享我的人生经历,观众能接受的我就能接受。”

这次出镜并不是周浩的第一次,他有时会有意无意地介入到情境,成为纪录片中一个特殊的角色。在拍摄《龙哥》时,主人公龙哥是一个生活在广州的东北人,他吸毒、偷盗,因为贩毒被判处死刑,后改判死缓。一方面,他干尽违法勾当,但另一方面,他又有情有义,经常帮助一些因为吸毒而走投无路的人。龙哥向周浩借钱,周浩也会借给他。镜头里的龙哥,时而衣着光鲜、神采奕奕,时而又穷困潦倒、宛如乞丐,周浩断断续续地记录着龙哥的江湖生涯,“我是基本找不到他的,但是他一找我,我总能出现。”龙哥找周浩的理由很简单,借钱。有时几十块,有时一两百,有时是交房租,有时是周转一下手头的资金。

龙哥和周浩建立了异乎寻常的关系,虽然两人也会相互戒备。一次吃饭,龙哥叫周浩带他女儿去,周浩没有这么做,他说那是他的底线,和被访者保持的距离感。但是龙哥俨然把他当成了朋友。龙哥再次消失后又再次出现时,送给周浩一个相机,“这不是我从别人家偷的,是我从商场偷的,这是一个真正的相机。”周浩婉言谢绝,龙哥说:“你不把我当朋友,这个东西几个人问我要,出600块买我都没给。”

最紧急的一次,龙哥因为在医院偷窃被抓,情急之下吞了刀片,才免于4年的刑罚,得知周浩赶了80公里来看他,他眼泪刷地就下来了。“我来广州白来了十多年,就认识周浩这一个朋友。”

凭借着这部纪录片,周浩获得了台湾纪录片双年展“亚洲奖”首奖。现在,龙哥依然在云南瑞丽的监狱里服刑。周浩来英国前,龙哥给他打来电话,问能不能借点钱给他。“我是唯一能借钱给他的人,他的入狱通知书也是寄给我的,也许他有一天出来了,第一个会找我,我成了他在这个世界上唯一的希望和寄托。”

周浩给他汇了500块过去,“我和他说不说得上朋友,看你怎么定义朋友,也许我们真的是利用与被利用的关系,但是并不是这么急切的、功利的。我还指望着他出来拍《龙哥》下集。也许他在里面比我在外面还安全,也许他出来了我不在了,谁知道呢?”周浩狡猾地一笑。






记者转型做导演


“这是一个很适合记者做的一个行当。因为记者对社会的了解,跟人打交道的方式,和社会各阶层的融合能力,其实记者占有很大优势。”


有人称他是“记者型导演”,用镜头的叙事方式展现人物故事。这是他将近十多年的摄影记者经验带来的镜头感。

1991年初周浩成为贵州日报社的摄影记者,一年后调入新华社贵州分社,1997年底去了《南方周末》。呆了三年又来到《21世纪经济报道》。

在《21世纪经济报道》供职的那段时间里,办公室的同事极少见到这位人称“周大师”的同事,他是来去自由的摄影师。即使很长时间没出现,大家也都习以为常。

2003年3月,周浩和他的文字搭档方三文(原网易副总编辑)一起去了三峡,一去就是一个多月,那是他最后一次以摄影记者的身份做专题报道。最后,《徒步走三峡》出炉,他们走过的地方不久之后便因三峡大坝蓄水而被淹没。

上世纪90年代开始,周浩就已经拿到一份年薪20万的薪水,但一张又一张的照片已经不能满足周浩“讲故事的渴望”,直到他拿起摄像机。“拍纪录片是我与世界交流的一种方式,可以让我说一些自己想说的话,没有约束,我还没找到比这更合适的表达方式。”

除了敏锐的观察力,周浩还具备了一种“被忽略的优势”,周浩经常开玩笑:

“我有一张不是很丑也不是很帅的脸,还有一颗平和的心态”,让他的被摄者自然地呈现他们本来的状态,

“我建议一些特别靓仔或者特别漂亮的人不要来拍纪录片,因为他们容易成为焦点,而导演应该是来拍别人而不是被别人拍的。”

周浩在独立纪录片导演中算是幸运的,因为《21世纪经济报道》特殊的体系,让他可以游离于体制之外,自由地从事他所喜欢的纪录片拍摄。“一家纸质媒体支持做纪录片,这在中国是绝无仅有的,而且他们对我没有任何要求。”周浩也从来不用考虑发行的压力,近几年,来自国外的纪录片基金也支持着周浩拍摄更大规模的纪录片。

现在的周浩拿着一份不如当初的“闲工资”,却很满意现在的工作状态,并称之为“舒心”。他把自己的这种工作模式比喻成“小手工作坊”,自己精雕细琢做一个小工艺品,有买家当然好,没买家也无所谓。“我拍片子的兴趣远远大于发行,大于坐在这里接受采访。只要有钱给我,我就一部接一部地拍。”



反映当下中国社会


“媒体的义务是让这个世界的人能更好地进行沟通,为我们继续在这个世界上活下去找到根据和理由。”


周浩拍的《急诊》没有揭露在中国饱受诟病的医患关系和医疗体系,《差馆》里的警察没有出现打人的画面,《龙哥》里的毒贩龙哥也没有毒瘾发作满地打滚的画面,是不是周浩遇到什么压力或者是刻意回避这些敏感的镜头?

对此,周浩解释道:“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任何人、任何势力给我压力,我觉得在中国拍纪录片的空间还是很大的。”

《急诊》中,有一些镜头是病患抢救无效之后,医生和护士在相互开玩笑的画面。周浩认为,不应该给这些人贴上“道德标签”,

“人就是一种奇怪的动物,永远宽于对己,严于对人。一个医生一周在急诊科碰到五个死人是很正常的,你希望他们见到每一个死人都哭丧着一张脸,这是不人性的。他们不是机器,他和我们一样都是人,从这个角度上理解每一个职业,大家就不会发脾气了。中国现在最缺乏的就是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交流。”

《急诊》出来后,医生看了之后说:“从来没有人这么拍过我们。”《差馆》播出后,警察对周浩说:“感谢你拍的这部片子。”《高三》获奖后,班主任王锦春说:“这片子是我这个教书匠送给女儿最好的礼物。”

周浩特别反对很极端地借影片宣泄自己的不满,他说:“其实,白刀子进红刀子出未必是一件好事情,如果把所谓的黑幕都揭得这么干净,就没有必要了。在我的片里没有绝对的好人和坏人,我希望人和人之前相互了解。我的终极目的不是揭黑,我的兴趣是了解中国当下的人,这些人怎么组成中国这个社会,为什么会以这种模式向前运行。每个人都留下一个小空间,这个社会才会发展。”

周浩的每一部纪录片从来不会出现除字幕之外的一行字,他完全用镜头去表达他想呈现给观众的思想,让观众自己去总结,“你压根不要看我的导演陈述,你看完有自己的所思所想。我有很饱满的情绪想要表达的思想,但绝不是用一行字硬塞给观众。”

来英国前,周浩正在法国剪他最新的一部片《棉花》,“应该这一两个月就会上映吧。这是一个很中国的故事,讲新疆一个家庭种棉花,河南的女人摘棉花,最后纺纱、织布,做成一条牛仔裤,穿在一个欧洲人或一个美国人身上。”

周浩的故事线索都是自己挖掘的,但是他不会抗拒和别人的拍摄题材撞车,“任何人,只要愿意敞开自己的世界都会是非常精彩的故事。”虽然有欧洲的纪录片资金的支持,但是周浩却没有想过到中国以外的地方发展,生长的环境和接受的教育是一个原因,更大的原因是变化中的中国对他有磁铁般的致命吸引力。

“作为一个记者,我们以为我们对世界的了解已经非常充分了,其实根本不是。我每拍一个片子,我都觉得,我对生活,对人生的理解都会更多一个层次,这是肯定的。正是因为中国这块土地上一直存在着一种不确定性和多样性,这些都是中国的节点,看到这些东西,我会很兴奋,我会一直拍下去。”

采访结束后,周浩背起书包又将踏上旅途,你永远猜不到,他的下一个拍摄对象会是谁。


后记:做了多年记者,周浩很直接,对记者的采访写稿模式也摸得很透。在采访中,周浩告诉我,他不喜欢做记者的原因之一,就是因为记者在采访之前就已经有预稿了,“你只是在我的话中找到你想要的点,采访完之后你就不会再关心我了。”我为了掩饰自己的心虚,回了一句:“周导,我晚上还会去看你的电影。”采访完周浩后,我问:“周导,稿子和照片发之前要不要发给你看看?”周导双手一摆:“不用和我来这套了。”


附:


最佳剧情片:娄烨《推拿》


最佳导演:许鞍华《黄金时代》


最佳新导演:陈建斌《一个勺子》


最佳男主角:陈建斌《一个勺子》


最佳女主角:陈湘琪《回光奏鸣曲》


最佳男配角:陈建斌《军中乐园》


最佳女配角:万茜《军中乐园》


最佳新演员:张磊《推拿》


最佳摄影:《推拿》


最佳原著剧本:易智言《行动代号:孙中山》


最佳改编剧本:马英力《推拿》


最佳视觉效果:《那夜凌晨,我坐上了旺角开往大埔的红VAN》


最佳动作设计:黄伟亮《救火英雄》


最佳美术设计:《白日焰火》


最佳造型设计:《绣春刀》


最佳原创电影音乐:陈其钢《归来》


最佳原创电影歌曲:朴树《平凡之路》


最佳剪辑:《推拿》


最佳音效:《推拿》


最佳纪录片:《棉花》


最佳创作短片:《锤子镰刀都休息》


终身成就奖:田丰



上一篇 下一篇
相关文章

最新加入

最新评论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twitter上有个人说去年十月美国已经有疫情了。https://twitter.com/_fuckyournorm/status/1241029757761982464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7:02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人在温哥华》报道称“死亡人数逼近9万 美卫生部长开始甩锅有色人种”https://info.vanpeople.com/?action-viewnews-catid-50-itemid-1075907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55
dengbao20190516_126_com: Infotagion媒体写了一篇关于“事实检查:COVID-19是由美国军事实验室制造的吗?”大家来看看吧https://infotagion.com/factcheck-was-covid-19-created-by-a-us-military-lab/ 查看原文 06月12日 16:47
amp13319216570_163_com: dfewfew 查看原文 04月17日 16:50
amp13319216570_163_com: 大国风范qqq 查看原文 04月16日 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