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中国愈发显眼,它占据大量西方媒体的头条,也进入众多西方影视题材的故事核心。在这些新闻和故事中,中国似乎显得强大和“危险”,“中国力量”也不再那么被动。中国政府用美金介入西方新政治格局中,获取了不小的“新对话”空间。而在与西方大做生意的同时,中国正在关闭和拒绝一切SNS平台和产品在大陆的落地。
对西方世界来说,这是危险的信号。面对诟病和抨击,中国政府无动于衷。在海外,中国土豪正在买掉国门之外喜欢的一切,挤入富豪排行榜的中国商人们开始积极介入海外的政治文化生活。在中国,宏大的“新城镇化”战略,正在新领导班子的反腐重拳中大力推进。虽然很多声音对它的代价屡有反对,但并没有遏制政府的决心。他们的反腐成绩斐然,可能正在有效地支撑起改革的新希望。
在这个变化下,我们开始疑惑,海外读者对中国的关注集中在哪些方面?中国政府在他们的心目中,真的是美剧《破釜沉舟》或《24小时》里的样子吗?西方媒体树立这样的中国形象,是基于什么样的媒体逻辑?2000年,在谷歌新闻中搜索“中国”关键词可得出17800条结果,而2014年这一数字已经超过1970万条。社交媒体的爆发式增长,让苦于新闻管制的西方媒体看到了机会,得以借此紧盯中国的政治结构弊端、混乱的法制状况、严格的审查制度、灰色的人权问题,探寻其教育、房价、雾霾和强征土地等问题的原因和后果,从聚合的大数据中分析中国问题的根源,并反向呈现出了更多的“负面报道”。这些“负面报道”因此精准地戳向了中国政府的要害,让中国在国际关系上承受了巨大的质疑,并失去了回避的可能。
但显然,中国政府也施展了意识形态的反攻。巨额的海外投资和对内引资,显然带有换取政治尊重的前提。从在全球投资几十亿元的孔子学院身上,可看到中国政府反向输出文化影响的努力。虽然该学校的意义和效果大受质疑,但中国政府显然对此并不在意。另一方面,中国政府庞大的外宣资金已经悄然布局,在需要的时候,他们会以外媒的口吻对中国发出更多的赞叹,并以“自己人”的口吻对西方发出猛烈的抨击。在纽约时代广场接连播放的“中国红”广告是中国罕见在海外发布的国家形象公关,它带有迫切让西方人认知中国的显然考虑。
时代广场本是《纽约时报》的老阵地,该媒体被看作是“黑”华阵营里最为勇猛的骑兵。在2010年发表过的800多篇对华报道中,58%文章的态度为负面。在北京东二环欢天喜地开办的《纽约时报》中文版也因此在运转了几个月后便被挂出墙外,至今没有解封的迹象。与被封之前小心翼翼的风格不同,如今的《纽约时报》中文网天天更新针对中国问题的新闻内容,也似乎对能再次在中国国内落地死了心。
与担任宣传职责和教化民众任务的中国主流媒体不同,在西方新闻传统中,媒体扮演了“看门狗”、“政治狗仔”甚至“掘坟人”的角色,即便深受党派之争的左右,其媒体阵营仍有强大的自由报道意识和新闻操守,尤其在揭发政府违法以及要掩盖的事实面前,它们的作用发挥得淋漓尽致。在竞争激烈的西方媒体环境中,传统新闻的衰落、新闻素材的匮乏令媒体人焦虑。强大起来的中国问题多多,味道十足,成为了最好的食材。然而,《经济学人》总编辑对此并不认同,他认为在报道中国和其他国家时,该刊并无偏重和偏见。
因文化背景差异,西媒对华报道显出了不同的性格与倾向。美国南加州大学Philip Seib教授曾在其《新闻中的中国》一书中对比了三个国际媒体对中国的报道角度。他提到:在报道篇数基本相当的情况下,英国BBC侧重于中国的国内问题,而非中英之间和中西方问题;美国CNN几十年如一日地揪住中国的人权问题;而德国之声电台则主要关注中国在国际经济领域的情况。
美国皮尤研究中心在2011年做过一项调查:在对1500名美国公民的抽样调查中,绝大部分人认为中国在经济方面对美国构成了威胁,三分之二的人希望美国可以加强与中国的双边关系,也有几乎相同比例的人认为美国应在贸易和经济问题上对中国实行强硬态度。该中心的全球态度调查项目发现,欧洲国家民众普遍认为中国的综合实力已经或即将赶超美国。在法国,这一认知的比例高达72%,西班牙为67%,英国为65%,德国则为61%。这样的数据有一定的说服力,却也值得怀疑。比如由中国媒体做的中国对美国的印象调查,恶感比例非常之高,但这个结果和中国人将美国视为移民首选大国的结论却完全背离。
很多数据表明,即便外媒的“中国威胁论”和猛烈批评一直存在,海外民众仍对中国报以积极态度。对此,媒体研究学者David K.Perry曾说:西方媒体对于其他国家的绝大部分报道均为负面,连英美之间都彼此黑污不断。而同时,西方媒体关于某个国家的报道数量越多,受众对这个国家的态度反而会越积极。因为大量的报道会植入一种潜意识,即这个国家与受众自身利益息息相关,将吸引其进一步了解该国的一切。
也许正是西媒用力过猛却难以深入的负面报道,反而培养了其目标受众的免疫能力。在看懂西媒报道和传播套路后,有着强力维稳经验的中国政府已经不将它们放在眼里了。一方面,西媒的信息来源备受质疑,其带着傲慢或者偏见的态度既让中国抗拒,也令大量的西方人反感;而另一方面,中国政府运用了更为强大的管制手段,将众多问题盖得严严实实,并时而针锋相对地予以反击。一个进攻低效,一个防卫坚挺,这一场中西双方关乎舆论形象的持久战到底谁输谁赢,似乎还很难说。而对于中国人,谁输谁赢,似乎都不是好事。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