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一个Hunter(猎人),总是在不断寻找下一个目标。我要在挑战和变化中,成为一个成功的职业经理人。"
“不好意思,我迟到了。”约好采访的那天,刚刚拜访完客户的陶韬急冲冲地出现在我面前,他系着领带,西装革领,一脸歉意,头上密密麻麻地布满了汗珠,那天伦敦的气温有三十度。陶韬卸下身上背的大书包,那是他的“移动办公设备”,里面装着笔记本电脑、手机充电器甚至还有护照。我倒了杯水放在陶韬面前,恢复元气的他立刻就开始显现出销售人的本色,滔滔不绝地讲述他在英国通讯行业打拼近十年的心路历程。自信、乐观、能说会道,是我对陶韬的第一印象。
2013年4月19日,陶韬走出了华为英国分公司位于Basingstoke(贝辛斯托克)的大门,这是他在华为的最后一天,陶韬的心里五味杂陈。半年前,他在这里带领一个数十人的团队,为华为签下了数亿美元的单子。短短六年半里,陶韬见证了华为在英国从刚刚站稳脚跟到现在的蓬勃发展。而陶韬并没有留恋在华为创造的耀眼光环,转身成为一个中国LED企业在英国的开拓者。
百里挑一的微软实习生
1998年,陶韬高中毕业,从家乡昆明考入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喜欢和“很酷的技术”打交道的陶韬,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全校录取线分数最高的计算机专业。
大三时,陶韬一边苦练英语,一边开始接触社会,接外面的单子赚外快。到了大四,陶韬也成为上海找工作大军中的一员,就在这时,陶韬在英语上下的苦工有了回报。
2001年,微软全球技术中心在全国招收实习生。陶韬在整个面试中表现出色,尤其是英语拿到了满分。自认“运气不错”的陶韬通过了微软堪称“变态”的九轮面试和笔试。三个月后,进入最后一轮,陶韬获得了和微软中国CEO唐骏面对面的机会。
“当时的唐骏在全国大学生心目中,特别是学计算机的学生中就像‘神一般的人物’。”面对如此一个“牛人”,陶韬却一点都没怯场。“我记得他问的第一个问题就是:你成绩怎么样?我说,我成绩不好。唐骏又问,为什么不好。我说,成绩好就是满足了应试的需要,但是真正运用的能力并不是通过简单的试卷能够反应出来的。听完之后,唐骏说,我非常欣赏你的诚实与机智,恭喜你加入微软这个大家庭!”
陶韬当场就从唐骏的手中接过微软的offer(工作通知书),在4000人中脱颖而出,成为50个进入微软上海全球技术中心实习的技术支持工程师,不久之后,又顺利转成正式员工。
进入微软后,陶韬立刻被员工的创造性、团队精神和对工作的激情所感染。“我经常喜欢和同事比赛,比谁的case(项目)接的多,谁的客户满意度高。”陶韬最高纪录一年能接4000个项目,在接case数量和客户满意度方面,陶韬都表现优异,还获得了“Top Gun”(精英)的称号。
完成社会新鲜人到一个职业人的蜕变,陶韬只花了不到半年的时间,他明显感觉到自己和同龄人不一样了。
促使陶韬转变的是一件事。一天,一个远在美国的客户写信给陶韬的经理,表扬陶韬:“Roy(陶韬的英文名),你在哪里?我要请你吃饭,你帮我解决这个问题太好了!”可是身在上海的陶韬却一点都高兴不起来,“由于我没法见他,我觉得自己的价值被‘砍掉’了,我做的事太棒了,但我没法增加我的价值。”就在这时,陶韬觉得这份工作到头了。
于是,陶韬申请在微软内部调动去做面对面的技术销售,但是一直没有机会。工作两年后,在同事和上司的不断挽留声中,陶韬果断“裸辞”,离开了微软。
从“幕后”走向“台前”
2004年春节,陶韬回到了就业市场,有了微软的
“金字招牌”,他发现自己“身价倍增”,各个外企都抢着要他。
在一个通讯类专场招聘会上,陶韬向中兴通讯(ZTE)递出了简历,并和招聘人员聊了起来,中兴当场就给了陶韬offer。“我当时想,哇,这个公司这么重视人才啊。”陶韬欣然接受邀请,成为中兴通讯的一员。
没多久,中兴决定派送他送到一个发达国家——英国,承担开拓全球通讯高端市场的“拓荒者”。2004年下半年,经过半年培训的陶韬来到中兴位于北伦敦Finchley的办公室,成为一个技术型销售。
刚到英国,陶韬只有24岁,就开始做业务。在别的行业,这也许是一个新手学习的最佳年龄,但是面对客户,特别是通讯领域的客户,这个优势就变成了劣势。尤其在英国这个相对保守的国家,年纪轻轻的陶韬并没有得到客户的认可。要想 “征服”英国客户,陶韬首先要在语言和专业能力上有一个质的提高。
来英国之后,陶韬发现之前在微软做技术支持工程师用的那些随意而口语化的美式英语,到了英国来就完全派不上用场,“这个词不懂,那个词不懂,这也听不懂,那也听不懂。”为了提高英语口语,陶韬专门找有posh accent(时髦口音)的客户和同事聊天。“我们办公室有一个同事,天天被我抓住,找借口和他聊天。我还去Pub(酒吧)找人聊,专门找口音好的人聊。再就是看英国肥皂剧,不能看EastEnders(《东伦敦人》)这类的,要看Yes Prime Minister(《是,首相》)。”
其次就是恶补专业知识。通讯行业是一个门槛很高的行业,为了使自己说出来的词更专业和有技术含量,说出来的话像是在这个行业里混了很多年的人,陶韬又花了很多时间去慢慢积累通讯行业的专业知识。对陶韬来说,这个阶段是很痛苦的。
但是,半年以后,陶韬慢慢发现,他不仅渐渐听得懂客户在说什么,还能讲一些英国电信圈内人开的玩笑。陶韬由一个根本不了解英国通讯市场的“门外汉”急速成长为一个“专业的顾问式营销专家”,和英国知名通讯商的头头脑脑一道在谈判桌上博弈。
有了语言和专业知识的双重保障,陶韬很快就开单了,一下就拿下了一个900万美元的单子,把中兴的设备卖到了中东去。这之后,身兼“无数职”、具有接待外国客户经验的陶韬,很快就被推到前台,成为“纯销售”。
两年中,中兴在英国一直保持着小规模的团队,而另一颗通讯行业的新星正在英国迅速崛起。2005年,华为成为英国电信(BT)首选的21世纪网络供应商,这个消息让陶韬很是振奋。
虽然拿下了BT,但是华为内部的销售团队以英国人为主,非常缺乏具有中英背景并在英国有成功销售经验的人才。华为的前总经理通过各种渠道找到了陶韬,希望他加入。2006年底,陶韬加入华为,成为华为的客户总监。
为华为签下数亿美元的“金牌销售”
从2001年,在英国设立第一个办事机构以来,华为已经逐渐在英国固定网络市场站稳了脚跟,但是在移动网络上却刚刚起步,华为下一个发展重点就是拓展以移动运营商为主的市场。
一到华为,公司就给了几个移动网络通讯商让陶韬挑选。再三权衡之后,陶韬没有选择英国通讯龙头老大沃达丰和O2,也没有选择后起之秀T-Mobile和Orange,独独挑了一家最小的,也是最难啃的“硬骨头头”——李嘉诚的“和记黄埔”,在英国它叫Three(3公司)。
在陶韬接手之前,华为对Three的销售业绩是零。但是,商业直觉告诉陶韬:Three是最佳的选择。“华为想成为主流公司,一开始就想打最厉害的最大的,人家不一定在乎你。”事实证明,陶韬的选择是对的。
陶韬看准了当时欧洲发展移动宽带业务的势头,进入华为的第一年,陶韬就和Three签下了近千万美元的订单,并很快就把Three培养成为了十分具有挖掘潜力的大客户。光是2008年这一年,陶韬的业绩已经有过亿美金。
在华为的销售团队中,95%都是纯种白人,陶韬的业绩不仅比中国人做得好,甚至比英国人做得还好。“大家都觉得不可思议,我怎么能卖这么多钱呢?觉得我是不是坐了火箭了。而我自己知道,运气占了一部分,但更多的是来自对这个市场和对客户的理解,以及我对自身优劣势的平衡。”
2008年,陶韬拿到了一个纯金打造的牌子,他成为了华为英国公司当年唯一的“金牌销售”。
在哪跌倒就在哪爬起来
华为为陶韬提供了很多发展机会,他可以调到别的国家,可以继续留在华为做其他客户。但是,这都不是陶韬的选择,陶韬选择了继续挑战,挑战一个更高难度的业务:继续做Three的业务,但卖的是更复杂的系统解决方案。
陶韬接下了转换轨道后的第一个项目,一个价值数千万英镑的大项目。信心满满的陶韬率领华为十几号人的项目团队,辛苦了一年。但是,出乎意料的是,他们不仅输给了诺基亚-西门子,而且输得很惨。
作为项目唯一责任人,陶韬从一个“金牌销售”的椅子上重重地摔下来,栽了个大跟头。
“诺-西”一战失败后,整个2009年,陶韬经历了事业的低谷,他陆陆续续地签了一些小单,但是一直没有大作为。有同事建议他:“你换一个客户做做吧。”但是陶韬很坚持,他回复对方:“为什么要换?我觉得这个客户很有前途。”陶韬似乎在卧薪尝胆,积蓄能量,等待一个机会的来临。
2010年初,看似完美无缺的Three和爱立信的合作关系终于出现裂缝,作为供应商的爱立信把客户Three告上了法庭。果然,到了2011年,Three开始向各大通讯服务商招标,他们要重新选择一个“管理服务合作伙伴”。蛰伏了一年多,陶韬敏锐地嗅到:大机会终于来了!
可是公司内部却出现了一些质疑的声音:“你连网络设备都没有卖出去,你凭什么管理这个网络?”顶着巨大的压力,陶韬还是毅然决然地出任了项目责任人,他想:在哪里跌倒,就在哪里爬起来。
2012年,陶韬(图中左一)和他带领的华为大项目团队。(照片由陶韬本人提供)
虽然有机会,但要想把机遇转换成胜率,还是需要脚踏实地地一步一步运作。“我们的团队100%的贴近客户的需求,客户说哪做不好我们立刻就改。”为了能够第一时间创造客户为之所认可的有价值的解决方案,陶韬不仅网罗了公司全球最优资源,而且还外雇了行业顶尖的顾问来为该项目服务。
一开始可能连交标截止日期都赶不上的华为项目团队,在陶韬的带领下,运作了十个月,在2012年7月,终于拿下了这个价值数亿美元的单子,陶韬也打了一个漂亮的翻身仗。签约的那天,陶韬看着华为的企业法人代表签下了合同,长长地舒了口气。
2012年12月12日,华为顺利地完成了第一阶段的交付工作,而陶韬也过了一个很“Happy”(快乐)的圣诞节。
扔掉“金饭碗” 从头再来
虽然签了一个大单,但陶韬并没有打算在华为“养老”。2013年伊始,陶韬开始为自己的职业生涯做新的打算,“我觉得可能华为最近几年很难再有几亿美金的单子了,应该寻找新的挑战了。”今年4月底,陶韬离开了正处于快速上升阶段的华为,成立了自己的公司。
与此同时,一个偶然的机会,一个叫新力光源(Sunfor)的中国公司吸引了他的注意。陶韬又敏锐地看到了一个新的商机:AC LED(无需驱动的交流电LED照明产品)市场。
“这项技术的推广运用将有效延长LED照明设备的使用寿命,并更好地降低能耗。而且,我非常钦佩公司的创始人张明,他从无到有把企业做起来,在企业最艰难的时候顶下来了。”陶韬和新力一拍即合,成为了新力光源英国公司的总经理,帮助其拓展英国与欧洲市场。
这一刻起,之前在华为的辉煌和光芒都和陶韬没有关系了,他要操心一切和公司业绩相关以及使业务运转的商业行为。“成立公司,注册商标、找律师找财务、建立银行账户、新公司选址、市场调研、客户细分、招聘员工……以前一切事情有团队帮你搞定,到现在一针一线,一钉一铆全靠自己。”
最忙的时候,陶韬从早上七点睁开眼睛到凌晨睡觉,每天要打无数电话,发无数邮件,奔走客户与合作伙伴。最近,陶韬刚刚雇了两个在LED行业工作年份加起来有五十年的英国高端人才,一起对公司进行商业计划的制定与完善以及客户的拓展。
短短几个月,在陶韬的努力下,新力英国公司已经初见雏形。“我们现在还处于一个酝酿的时期,真正的腾飞要等到今年的第四季度和明年第一季度,”陶韬说:“我对公司的未来充满信心,我们今后希望在英国和北美建立研发中心,有朝一日能与行业领头羊平分天下。”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