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卷语:中式爹娘与西式父母
《华闻周刊》本期专题的名称本打算叫“中国式家长”,后来一度变成“中国式父母”,直到最后才定为“中国式爹娘”。只因 “爹娘”这两个字,热乎乎、暖洋洋,乍听之下,好似大冷天儿里喝下了一碗热汤,从五脏六腑一直温暖到肢体发肤,那种恨不得掏心掏肺、毫无距离感的热络亲近,才是地地道道的中国式亲情。
尽管中国方言众多,各地对“爹”和“娘”有着许多不同的叫法,但无论形式如何千变万化,中国式的亲热劲儿却无处不在;而“家长”和“父母”,则显得过于理智、冷静,带着一种似有若无的距离感,不足以道出其中的炽烈情感。
“爹娘”与“父母”或“家长”之间的差异,其实也点出了中西两种亲子关系之间的区别:在我们的印象中,西方的亲子关系,讲究平等、独立,讲究距离产生美;中式的亲子关系,却是无微不至、不分彼此,父母对孩子的大事小事都想操心、插手,容不得丝毫的嫌隙、疏离。
本来两者孰优孰劣,实在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但不知从何年何月开始,很多事儿一旦被划归为“中国式”,就无形之间变成了贬义。
和“中国式过马路”一样,“中国式爹娘”也在近年来成了抨击的标靶。从李某某案中救子心切的梦鸽,到为子杀人的“瓜瓜娘”谷开来,再到在澳大利亚华文报纸封面刊登“不逼婚了,回家过年吧”的母亲,无一不被看成是“中国式爹娘”弊端的典型代表;而中国虎妈、中国狼爸的教育方式,同样也饱受争议。但具体什么是“中国式爹娘”,却是众说纷纭,谁也没有给出一个准确的解释。“中国式爹娘”到底指的是什么?它与“西方式父母”有何异同?又有哪些利与弊?在这期专题中,我们打算系统地把这事儿说一说。
在采访中,我们先是听到了不少有关“中国式爹娘”的吐槽。在英国,18岁的孩子已经独立成人,父母可以让孩子单独搬出去住,也没有义务再帮孩子支付学费和生活费。可在这个年纪,中国的爹娘们还在为孩子上哪所大学、选哪个专业操心,孩子毕业后,又开始忙活孩子的工作、房子、结婚,甚至还要为孩子的孩子操心,因此“中国式爹娘”也被称为“世界上最操心的爹娘”。
受访者小美,目前在伦敦工作。她对我们的记者说,今年春节过得并不开心,只因父母跨洋“催婚”让她不胜其烦。大年初二那天,她接到妈妈从中国发来的短信,其中说今天和谁谁吃饭了,这个谁谁的女儿今年把男朋友带来了,让他们感觉很有压力。最后竟说 “爸爸妈妈奋斗了一辈子,没想到竟然是这样?”小美顿觉莫名其妙和委屈:“我没男朋友,难道就给父母丢人了吗?”
对于父母这种“中国式”的关心方式,小美感到十分困扰:“我现在很困惑怎么和父母相处,以前其乐融融的关系现在已经变得有点夹生,而且以前不怎么问我问题的亲戚也都因为我好不容易回一次国,就一股脑地开始问我各种各样的问题,让我有点怕回国,怕面对他们。我觉得我们都爱爸爸妈妈,但是却不能共处。”
而另一位受访的张女士,则因为“该不该给孙子把尿的问题”,与儿子及媳妇发生了激烈的冲突。她对记者说:“其实也不是我爱管,只是这样不听老人言的做法我不同意,我们都是过来人,都是这么把孩子拉扯大的。”
张女士的儿子对此却有自己的看法,他说:“以前我上学,读书,交女朋友,甚至结婚都是听我妈的,但是现在我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当然希望我的孩子按照我的理念成长,毕竟两代人的观念不同。可是我妈就是不愿放手,总觉得什么事情出了她的控制就会失控。”
中国人对“中国式爹娘”几乎是一边倒的批评,那么西方人对此又是怎么看的呢?中国虎妈蔡美儿的 《虎妈战歌》出版时,《华尔街日报》曾刊登了一段书摘,题目叫“中国妈妈为何胜人一筹?”英国BBC随后也适时地推出了《见识英国的中国虎妈》的纪录片,引起了世人关注。当时虽然有批评之声,但也有不少西方读者和观众认为中国式的教育方式和亲子关系值得借鉴。
另一位受访的英国人Edward,与来自中国的未婚妻明明一起生活在伦敦。在与未婚妻及其家人的接触中,他感受到了中西方亲子关系的不同。“我的父母总是告诉我,世界上那么多人,总有人比你好,只要尽力做到最好就行,最重要是要开心,要独立。”他说。但他的未婚妻明明从小到大却一直活在与别人的比较中,似乎必须比别人家的孩子“强一点”,才算是“争气”。
Edward说起和明明父母的关系,有些无奈。他不理解为什么大家一起在中国餐厅吃饭时,明明的爸爸会当众教训明明,甚至把明明骂哭;还有一次,明明的爸爸建议两人去香港工作买房,之后再给他也配一把房门钥匙,以方便他随时出入小两口的公寓。Edward立即被这个提议激怒了,当时就提出,如果真的在香港买房,明明的爸爸去拜访,也必须要遵照“提前24小时给房主通知”的规则。
在本期专题中,经华裔作家、编剧六六授权,我们刊载了她的《哀哉,中国子女》一文。
在这篇文章中,六六说:“身为中国人的子女是件很吓人的事情……‘父母在,不远游’,‘不孝有三、无后为大’等千年古训,名正言顺地将父母与孩子紧紧绑在一起,无论财产也好,精神也好,都要共存到密不可分的程度,进而造成种种矛盾、种种痛苦和种种家庭的分崩离析。”
在文中,她对中国父母插手子女生活的种种弊端看得不可谓不透彻,剖析得也不可谓不深刻,但到文章最后,她还是忍不住提起自己想要干涉儿子找老婆的事。她对儿子说:“你记住:你以后不要找印度人或非洲人做老婆,妈妈不能接受自家的孙子看起来像伸手能搓出灰一样的……没洗干净。尤其是满嘴说饶舌的鸟语。”
“只要你是中国人,你就不能免俗地忍不住把孩子据为己有,忍不住想插手他的世界。”六六在文章最后说。
看来这种“中国式”的亲情观念和相处方式,早已根深蒂固,深入了我们的灵魂。
“中西方家长,似乎越来越接近。‘天下父母心’,怎么当家长,中式还是西式?最重要的还是找到适合自己孩子的平衡点。”我们的专栏作者徐苏静在文中说了这样一段话,与本期专题的主旨不谋而合。
无论是中式爹娘,还是西式父母,都是一样的天下父母心。但我们要思考的是,如何以最适合孩子的方式来表达。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