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觉得自己算是名人吗?”
“不算。”张芃给出了一个干净利落的回答。
打开电脑,打开微博,看看有什么新鲜事儿,这已经成为很多人每天习惯性的动作,在嬉笑怒骂中了解这个社会。微博上有很多以英国为背景在经营的公共账号,其中最热闹、最有趣、最吸引人的莫过于“英国那些事儿”。
“英国那些事儿”的背后是一个化工博士在带领一群“游兵散将”打天下。领头的“事儿君”张芃今年8月即将博士毕业,在一批充满干劲并心怀创业梦想的年轻人中,他一直跑得更快一步。
几件大事打响了旗号
天涯一条帖子捧红了“英国那些事儿”
“英国那些事儿”的粉丝如今已经有超过50万人,而这一切都是从零开始积攒的,这一切也都来自于一段自我发现的过程。“刚开始有一种感觉但不知道怎么去做,什么都发。后来发现一些特定内容的东西能吸引大家的吸引力,于是开始往这种内容上靠拢,三四个月后就逐渐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起初的“英国那些事儿”也只是一群不知名小账号中的一个,不痛不痒地存在着。直到有一天,天涯论坛上发了一条帖子,其中的内容大多是从“英国那些事儿”的微博上照搬的。因为如此,一觉醒来“英国那些事儿”红了,一度在新浪的热搜榜的前三位置上停了两天,粉丝数量也在那一段时间内集中增加了一两万。
成功三要素“天时”先行,2012年伦敦举办奥运会也让张芃又一次把握住了机会。“奥运会开幕式的前一天晚上粉丝数量是8万,奥运会闭幕式结束的第二天到了33万,我自认为‘英国那些事儿’是整个奥运期间最火的一个微博账号。”
很多东西,你只有真正体验过,才能抓住那个点
张芃说,父母现在每天都会看他的微博,见到对英国感兴趣的人或者想送小孩去英国的朋友,他们都会很自豪地说,你去看微博,微博上有一个很知名的账号,那是我儿子做的,“他们也会有一种自豪感。”
张芃先后在中国、德国和英国读书,体验了不同的学术氛围,也接触了不同的文化碰撞。留学经历对于他好似是一段储备的过程,正是因为对留学生活的了解,才让他能更准确把握留学生的所好。
“虽然我学的学术上的东西对微博没有非常直接的帮助,但是在能力上可以说对我提升很多。在英国的众多账号中,我自认为我对数据的挖掘和分析是做的最多的,我也会去研究粉丝的构成、转发的趋势,微博传播的方法和模型模式。这也是我在读PHD时养成的习惯,对数字格外敏感。”
“每一个微博账号都在创造一个自己的形象,大家会自愿地去选择是否喜欢你这个形象,并愿意关注你。而我的微博形象一直在改。”
起初“英国那些事儿”的粉丝以英国华人和留学生为主,微博内容也侧重于发布实用信息,渐渐地国内的人对英国更加感兴趣,国内粉丝的比重占到了六七成,“事儿君”也逐渐地改变了自己的思路。
“粉丝最喜欢的是其他地方看不到的,所以我的微博90%都是原创,一些已经流传得比较火的我宁可不发。只要有事件爆出来,我就会力求第一个发出来,就像几个月前伦敦直升飞机坠毁我也是第一个发出的。”
粉丝见到我只是觉得:哦,原来是这样的一个人
“微博上的事儿君算是我本人性格中的一部分,因为如果你没有这种感觉和思路的话,是写不出来这样的东西的。”
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会误认为“那些事儿”是女生,张芃说:“我想是因为语言风格吧,也是因为突然发现这样的风格大家会比较喜欢。我叙事的风格是轻松口语化的,严肃的风格也不适合微博的传播,大家喜欢卖萌的话我就卖萌呗。”
“事儿君”很少露面,也从来没有在路上被认出来过。当被问到为何这样低调,他说自己并没有故意经营“神秘人”的形象,“我觉得这就是一个虚拟ID,大家喜欢的也只是这个ID,而不是背后的那个人,所以我会将线上和线下分离开来。”
“我会在我擅长和有信心的领域高调,该高调的高调,有能力的地方才高调。”
在微博没有成为他的主业之前,张芃将刷微博作为一种消遣方式,“我现在每天至少有三个小时以上的时间是黏在手机上的。”张芃笑着说,“有时也会宅在家里看看美剧,天气好的时候也会一个想法来了,就跑去很远的地方,等很久就是为了拍一次日出和一次日落。”
“创业还少些什么东西?”
“我现在最缺的是时间”
“我觉得微博在未来三年左右会走下坡路,五年之后就会被取代,这是互联网产品的发展的必然趋势。在它还没有被取代的时候我就会转行。”
世界上总会有一群幸福的人,他们的兴趣可以带来生计;世界上还存在着一群纠结的人,追随自己的兴趣就会意味着放弃其他的东西。张芃放弃了“化工造福全人类”,而选择了做微博,因为微博给他很多想法,微博不会让他有压力,微博是他喜欢的事情。
他说:“We do what we have to do to do what we want to do.”
如何经营、管理和推广一家公司,张芃坦言他没有任何经验的,仍在摸索之中。“别人一直在说,刚毕业的学生是不适合开公司的,但我要开公司是被‘逼上梁山’,微博做大了自然而然就被一群人推上了这条开公司的道路。”
微博不是张芃最终的舞台,它只是用心搭建的一个平台,有了平台的承载,下一步就是拓展自己的想法。“只要微博做得好都能融入商业因素,只是看你用一种什么形式。我想做的只是把我对微博的想法全部实现出来,我想试验一下看看,这个东西到底是做不好、做不成,还是没有人去做。我现在有很多规划,到时候你们就知道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