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1月12日,大英博物馆在推特发布的一则贴文引起了轩然大波。推文称“与我们一起来庆祝韩国新年,观看新罗乐团(主要在英国表演韩国音乐的乐团)的神奇表演。表演受到韩国文化中重要的五色(白、黑、蓝、黄、红色)文化的启发,并结合了当代和传统音乐。”帖子还附上了活动的时间为1月12日下午六点,地点在大英博物馆。

▲这则曾发布在大英博物馆官方推特上的帖子目前已被删除
该推文发布后,引起了网友们的激烈讨论。
有的网友表示:“这叫中国新年。”

“我只知道中国春节,韩国春节是什么鬼?”

“真为你们感到羞耻!韩国不是唯一一个庆祝春节的国家,至少应该写成‘阴历新年’!或者应该根据历史叫做中国春节。”

“韩国春节?真不敢相信你们是一个历史博物馆。”

“真恶心。博物馆应该是教育大众,而不是误导大众,把中国春节说成‘韩国春节’不仅是不合适。这个词显然是试图以‘去中国化’来抹去中国文化。真为你们感到羞耻。”

最近,此事有了最新进展,大英博物馆在各方抗议下,已删除了“庆祝韩国新年”的推文。
1月22日,大英博物馆又发布了一则新推文,庆祝兔年新年。

▲截图来自大英博物馆官方推特
在这则推文里,还特意用中文写了“兔年快乐,万事如意”。推文称:“2023年是兔年,在兔年出生的人被认为是温和、谦虚和善良的。”
推文还发布了一张清代女子的画,女子怀里抱着一只兔子,帖子也链接到了大英博物馆官网,还加了“中国新年”的标签。
估计正是因为此前“庆祝韩国新年”的帖子在网上引起了争议,大英博物馆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才删除了原贴。取而代之的是发布了一则用中文庆祝中国新年,并配有中国清代女子抱兔子的新帖。
1月20日,也就是“韩国新年”庆祝活动仪式举办的当天,一些中国留学生自发组织到大英博物馆,以“友好的方式祝福中国新年”。与此同时,也有华人家长到英国的小学普及中国春节的知识。
一位叫“千代”的网友在小红书上发帖表示,自己是大英博物馆宣传中国春节活动的发起者。

▲截图来自@千代的小红书账号
在活动当天,留学生们穿着汉服、带着印有BBC制作的中国春节纪录片二维码的宣传页以及大白兔奶糖来到大英博物馆。
“整个过程都很平和,(我们)分发糖果,推荐中国新年纪录片,并(送上)新年祝福。”千代说。

▲截图来自@千代的小红书账号
千代称,这个活动的组织时间加起来不到一天,但过程并不如想象中这般顺利。她先建立了一个志愿者群,“群里的人进了退,进了退。最少的时候包括我在内只有三个人。我当时要哭了,我觉得一切都是徒劳。朋友跟我说,我们想做,要坚持下去。”

▲截图来自@千代的小红书账号
后来,千代尝试把自己的想法发到了“英国三坑群”,这吸引了更多人来到现场参与活动。千代称,有位女同学专程从诺丁汉坐火车来,在两个小时的活动结束后,又坐火车回诺丁汉。实际到场的志愿者人数,比合照还多,千代感慨道,“现场来了这么多人,真的很感动。”

▲截图来自@千代的小红书账号
“我们不想改变任何人的想法,只是给大家一个平等了解中国新年的机会。”千代这样写道。

▲截图来自@千代的小红书账号
这则帖子得到了不少网友的支持和点赞。

同样是在1月20日这天,在伦敦东南部一所小学的礼堂里,几位华人家长给现场的30多位学前班的孩子普及了中国春节的相关知识。
据其中一位参与组织该活动的华人家长林女士介绍,在中国新年到来前夕,这所学校的老师主动联系了华人家长,希望他们能给孩子们讲讲中国春节的相关知识。

▲华人家长在介绍中国新年(图片由林女士提供)
接到学校的“任务”后,学前班的华人家长很重视,分头进行准备:有的负责买中国传统小吃和糖果,有的负责制作幻灯片,还有的负责现场讲解。其中一位妈妈还专门创作了一幅中国年兽的水彩画,增添了不少春节的热闹气氛。

▲现场一个角落被布置成背景墙,摆上了华人家长专门为活动创作的中国年画,供孩子们穿唐装、抱小兔子拍照(图片由林女士提供)
在活动当日,该年级的八位华人家长悉数到场。在一个多小时的活动中,家长轮流登场,给孩子们普及了中国新年的来历、十二生肖、中国过年传统习俗和饮食习惯等知识。
在活动中,孩子们还收到了红包、小灯笼、幸运饼干、山楂片和脆饼等小吃。

▲图片来自学校官方Flickr
在讲解环节活动结束后,孩子们还有机会体验用毛笔写“春”字和“福”字,并换上中国唐装、抱着兔子在年画前拍照留念。

▲孩子们可以在现场“挥毫泼墨”(图片由林女士提供)
最后,活动在舞龙体验中圆满结束。
为配合中国新年这一主题,当天下午,该校还组织孩子们做中国灯笼、用筷子吃面条等。
事后,据林女士反映,孩子们对活动反应热烈。班上一位英国家长表示,她家孩子主动要求在周末过中国新年,还要父母给他买中国灯笼;另一位英国小朋友回家则滔滔不绝地讲起今天在学校学到的关于中国新年的知识,晚上还坚持用筷子吃完饭。
活动结束后,学校也在网上发帖庆祝中国新年,并感谢华人家长们的付出。
此次大英博物馆举办活动“庆祝韩国新年”事件,也在网上引发了如何用英语表述“农历新年”的争议。
其实在此之前,对于这一传统节日的英语表述,既有“Lunar New Year”也有“Chinese New Year”。
一般来说,“Lunar New Year”直译为“阴历新年”,一般也被用来指代“农历新年”,而“Chinese New Year”则意为“中国新年”。
虽然只有一词之差,但在很多人眼里,这两个词所包含的意义不一样。
新加坡国立大学政治系副教授庄嘉颖在接受BBC采访时称,农历新年是一个广义的术语,“描述的是庆祝的时期,而不是所做的事情”。
他认为,尽管农历新年源自中国,但在各个地方的庆祝活动都有所不同,因此会有不同的称呼。
“例如,越南历法将新的一年视为猫年,其他地区则是兔年。庆祝活动也可能发生变化。在明治维新期间,日本已经不再依照农历庆祝新年。”庄嘉颖说道。
由此相对应的是,中国官方媒体在报道中国以外的国家和地区或者民族庆祝中国新年活动时,也会用“Lunar New Year”这一表述。

▲截图来自新华社英文官网
问题的关键在于,大英博物馆此次使用“韩国新年”这一称呼是比较罕见的。
有网友发现,大英博物馆举办的“庆祝韩国新年”这一活动,得到了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的支持。

还有网友表示,其实这次韩国方面的意图很明显,就是花钱买“冠名权”。

另一位网友表示,这是“文化挪用”,是“很严重的事情”。

由于中国和韩国有很深的历史渊源,近年来,两国的网友也多次因文化归属问题在社交媒体上有过激烈交锋。
此前,中国网络上一直有“韩国人抢注端午节”的传言,但实际上,韩国向联合国申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是韩国江原道江陵地区一项具体的庆祝活动——江陵端午祭。
后来有学者专门“辟谣”,称韩国的“端午祭”虽然打上了不少“中国烙印”,但与中国的传统端午节是两回事。
诸如此类的事件还有很多,比如中国为原产自四川的泡菜申请的国际标准认证,也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中韩网民就泡菜标准归属的口水战。
尽管中国网友对于“韩国春节”这一称谓感到不舒服,但有越来越多的人都认同这样一种观点: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观点的权利,但同时也要尊重对方表达观点的权利,以更文明和理智的方式宣传自己的文化,这才是文化自信的表现。



对于此次大英博物馆“庆祝韩国新年”引发的争议你有何看法?欢迎给华闻君留言。
本文部分素材来自小红书、BBC或由受访者提供,图片均来源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