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唐接受《华闻周刊》采访这一天,下了近一个月雨的伦敦终于放晴了。他跟我印象中一样,精瘦精瘦,只是添了几根白胡子。
2017年10月,冯唐发表了一篇名为《如何避免成为一个油腻的中年猥琐男》的文章。此后,“中年油腻男”就成为了流行语,频繁出现在社交媒体上。可以说,用“油腻”二字形容部分中年男性就是冯唐最早提出的。他自己,则一直在避免沾染上这种油腻感。
如何做到“避油”,冯唐给出了十点建议,他似乎也在一一遵守。最重要的几条,包括了不要成为一个胖子;不要停止学习;不要呆着不动……这或许就是他在新书《冯唐成事心法》里反复提到的两个字——“成事”。冯唐说,成事与成功不同,事情无大小,“成事由我不由天”。
现在,他每周会跑上2-3次10公里锻炼身体,体重常年保持和大学毕业时相同;开通了一个做起来不易但会坚持下去的音频节目《冯唐讲书》;放弃了全职的企业高管工作,并将未来工作生活重心的一半转到伦敦。
《华闻周刊》和他的采访也从因新冠疫情“滞留”伦敦聊起。
这是冯唐第三次来到伦敦。但与前两次商务旅行不同,他终于可以慢慢地欣赏这座城市了。“前两次来伦敦,我的行程被排得很满,简单来说,就是机场-会议室-机场。”冯唐这样描述前两次的伦敦之行,“印象几乎为零”。
从2000年到新冠疫情在全球暴发之前,冯唐几乎保持着每年15万公里左右的飞行里程,而这一年,他哪儿都没去。冯唐用了8个字形容现在的生活,“自然而然,逆来顺受”。他也终于可以利用这个契机认真地了解一下英国,甚至欧洲。“欧洲很多国家我都去过,有的国家我甚至去过不下5趟、10趟。但我对当地的地标仅限于在出租车上一瞥而过。”冯唐回忆道。
他对我说:“我突然发现自己还是非常能宅的。一个‘暂停键’让我宅到了伦敦,我没觉得有太多不适应。在伦敦待久了,我突然发现伦敦很像我小时候的北京。居住环境便捷,一切似乎都步行可达。虽然伦敦是阴郁的,很多人不喜欢,可我尤其喜欢伦敦的雨天。我可以安心地看书、写书、讲书……”
冯唐的确没有辜负自己在伦敦的时间。去年底前,他完成了自己的第7部长篇小说,共15万字的《我爸认识所有的鱼》,并计划在今年底出版。这部小说对冯唐来说,很有意义。他说:“我前半生最大的遗憾是过于专注工作,没能多陪陪父母。在我爸生前,我没有跟他多说说话。这部小说就相当于是我写给我爸的一封长信。”
如果说写书对作家冯唐来说是信手拈来,那么录制《冯唐讲书》则让冯唐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冯唐讲书》这个系列的音频节目,就是冯唐每周精选一本“金线”以上的经典著作,用独道的解读,给读者另一个审视的视角, 探寻作者藏在深处的人性观察。
在冯唐“成事学”理论中,四大基本要素是读书、行路、学徒和做事。而读书是构成成事的重中之重,也是最简单的增加人们修养的办法。为什么要选择讲书,冯唐说现在的书太多,很多人反而无从选择。冯唐计划在第一期用53本经典书来诠释他的文学金线概念。
浏览《冯唐讲书》的目录,可以看到古今中外名著都有,既有文学名著《红楼梦》,也有历史类畅销书《万历十五年》,还有工具书《世界葡萄酒地图》。
冯唐说,他选书的方向主要有三个:文学、管理/历史和生活美学,因为这些都是“成事”的基础。“文学类书籍讲述的是人性,它可以告诉你人是怎么回事。历史和管理类书籍可以帮你理解这个社会。美学是告诉你人不能只有工作,人也是需要滋养的。”他解释道。
为了录制《冯唐讲书》,他会在一周中,把要推荐给听众的一本或一套书重读一遍,再去备课、录制……“讲书现在占据了我大量的时间,工作量比我之前想象的要大得多”。冯唐说。不过,令他欣慰的是,在重读这些书籍的过程中,他自己也有了新的收获和力量。
我问:“既然做起来不容易,你还会继续吗?”冯唐回答:“不难,不做,不成事”。
冯唐在《成事者的自我修养》里提到“有志,有识,有恒”。光有志向,没有见识,很难走得远。行万里路也是增长见识的一个重要途径。
冯唐坦言:“异地、异域学习对人的成长很重要。随着年纪越来越大,见的事情越来越多,发现这些似乎无用的东西,构筑了人健全的三观。有了这些见识,人才可以把一个相对细小、具体的东西,放在一个更宏观的环境中来看待,这样才能更好地去处理一些事情。”
冯唐回看自己的“前半生”,之所以现在可以在伦敦待得下去,并且还能静下心来做些事情,这都跟他以前在美国学习的经历不无关系。冯唐说:“我的第一篇小说《万物生长》是20年前在美国亚特兰大完成的。如果没有那次的经历,我不确定我这次就能这么适应,还能完成一部长篇小说。”
不过,与他当年留学时的情况不同的是,现在的留学生们大多不用再为吃穿发愁。“不能把花父母的钱看成理所当然”是冯唐给出的第一个建议。他说:“挣钱养活自己在什么时候,用什么方式都不丢人。只有自己能养活自己,才有底气说我喜欢什么,不喜欢什么。当别人没有权利干涉你时,你才会有真的自由。”
其次,冯唐建议年轻人把自己擅长和喜欢的,还有点天赋的点“挖”出来。“假如所有人都反对你做一件事,你还想偷摸去做、长久偷摸去做,根本不需要别人督促你,那你在这事儿上就有天赋。因为做事的这个过程可以给你快乐。”冯唐讲道。
“多出去玩玩、多交些朋友”,是冯唐给出的第三个建议。
对于现在热议的一个词“躺平”,冯唐的态度相对比较平和。他甚至说他能理解为什么有些人会选择“躺平”。就像他在书里提到关于《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正确战略》,冯唐认为“有时候不努力,是种收敛”,而有时候过份努力反而会适得其反。冯唐承认:“现在的年轻人不像我们那时候的机会多。”
而世界上,有一件很重要的事情是认识自我。所以“躺平”并不意味着躺着不动,而是在一种低姿态、低预期下,冷静、理性并勇敢地面对新事物。有时候,懂得“认命”也是一种及时止损。
另外,“躺平”也要因人而异,并不是所有人都适合“躺平”。有些人认为做事本身可以带给人快乐,他们真正“躺平”后并不会开心。建议在选择真正“躺平”之前,先给自己三个月时间试试,也许你会改变主意。
冯唐昨天刚写过一篇《白居易选择“躺平”》的文章。文中引用了白居易的《对酒》一诗:蜗牛角上争何事?石火光中寄此身。随贫随富且欢乐,不开口笑是痴人。冯唐这样写道:“当一切都放下,一切皆空,空也就成了一切。所以,起居有常,饮食有度,远离妄念,不是躺平,而是放下。只有能放下,才能负重,才能纳须弥于芥子。”
不过,冯唐也说任何时候,机会还是会去寻找那些一直“不断行”的人。
信运气,但也要努力,不可停止做事。从小处着手,但从大处着眼。这,或许就是冯唐自己的“成事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