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为微信公众号“华闻派”(ukwutuobang)原创文章,如需转载,请在微信公众号后台留言或发邮件至[email protected]。
伦敦,久富盛名的艺术之都,这里浓厚的艺术气息培养了大量的艺术与设计人才。同时,伦敦还聚集了一批久负盛名的世界级顶尖艺术院校,每年都吸引了大批中国留学生来到这里学习艺术。
伦敦艺术大学中国学联每年都会举办“当下”展(NOW SHOWING),为这些留英的艺术学生提供一个展示个人艺术作品的平台。
今年的“当下”展在伦敦的The Coningsby Gallery举办,已经是第五届,以碎片化为主题。此次展览汇集了来自伦敦多所顶尖艺术院校的数十件优秀青年艺术家的作品,展现当代艺术中新锐的一面。
近日,华闻君受邀参加了“当下”展的开幕式并采访了几位青年艺术家,他们用自己独特的视角阐释着自己对碎片化的理解(华闻君会给每位在微信后台留言的读者送出一套由伦敦新锐艺术家们设计的限量版明信片哦,详见文末活动介绍~)。
碎片化对于你来说是什么?是海量的信息充斥着生活;是当你在使用手机,发布关于你生活的所有动态;是打开电视,聆听节目所给予的一切,走在赛博朋克风格的城市之下,广告正用无所不用其极的力量,塞满你的感官。于是焦虑、不安或者开始害怕错过更多的信息,而与这个碎片化的时代擦身而过,被遗弃在世界之外。
他们将诉说的是,在这个混杂的时代里,我们是如何走过,又是如何思考的。
游走在水墨画的“静”和纪录片的“动”之间
杨淏
英国皇家艺术学院(Royal College of Art)学生
27岁的杨淏,笑着说自己是这群参展人中年纪最大的,但全白的休闲衣着和圆形细框眼镜,却让他的真实年龄像个谎言。依然年轻雀跃的心,让他一路从中国念书、工作,又一路跑到伦敦来,念起了当代艺术。
▲ 杨淏和他的作品
他的作品,是将一大根树枝粘在画板上,然后在树枝之下,画下虚假的树枝影子,与真实展场打光下的树枝影,形成一种真真假假、虚虚实实、动动静静相结合的画面。杨淏曾在北京当过一段时间的纪录片导演,而在成为一位影视工作者之前,他是一名在天津美术院学习中国水墨画的学生。
“其实在中国学画的那几年,我还曾到当过日本交换学生,那段旅程似乎是我整个人生的转折点。” 说起这段经历,他的语气里充满了感激和庆幸,眼睛里也闪烁着光。
在日本短暂生活的时间里,他吃惊地发现,日本对传统水墨画的保存与延续是如此重视。“不仅仅只是视觉上的美学,也包括了精神上的文化传承。”他一边学起日本的书道,一边感受这种截然不同的文化氛围,跳出了原本的舒适圈。他说文化的冲击是必然,但冲击过后的反思,却让他开始爱上了这段往外出走的旅程。
▲ 杨淏的国画作品
读完大学后,杨淏一边画画,一边开始当起了纪录片导演,在北京拍呀拍,记录下他所生活的世界——包括底层人民的生活状态。
跳脱于之前学习的传统水墨画的“静”之后,他开始了一趟以“动”来刻画世界的创作之旅,并把再次出走这个选项列入他的梦想清单当中。在做了几年的纪录片导演后,他选择在伦敦,又一次当起了学生。
他说,伦敦有种魅力,创作自由的魅力,即便你今天只是站在城市的某个角落,身处的环境让他有一种不受限制的创作勇气。而这时的杨淏,自如地在水墨画的“静”与纪录片的“动”之间游走,开启了新的人生阶段。
▲ 杨淏执导的纪录片《中国城》
他提到除了这次参与“当下”展的展出,他还正在进行一部纪录片的拍摄,主题是关于各个国家的中国城,他走访了伦敦、洛杉矶、旧金山等大城市,一步一步地把这些中国城用文化串起来。
他告诉华闻君,无论是什么媒材、形式或概念,他都毫不设限,创作在他的人生里,马不停蹄地进行着。
“只要还有一口气, 创作永远不会结束”
李扬
中央圣马丁艺术与设计学院(Central Saint Martins)学生
“从未彻底的满足,也从未彻底的结束,当你踏入艺术这块异世界,这或许就是你这一生的使命。”对于李扬,或许这是最好的诠释。
▲ 李扬和他的作品
目前就读伦艺圣马丁学院的李扬,选择了一个他自己也很难用言语解释的专业——科技艺术,他说,这是连老师都不知道该何以完整定义的全新概念。而这些老师,有的来自跟艺术毫不相干的专业背景,这群人凑在一起,“跳”了一场又一场不知结尾为何的“舞”,但是他们“跳”得很开心,实验性的精神在此淋漓尽致。
在开始来英国学习科技艺术专业之前,他是曾就读于北京艺术学院中西壁画专业的“学霸”,每天总是钻研壁画技巧,熟知东方与西方的美学艺技知识,在颜料与画笔之间,狂热地将技巧推演到炉火纯青的地步。然而,他们却鲜少对“创作”进行讨论,在碎片化的时代里,他觉得自己似乎与世界脱节了。
▲ 李扬的参展作品
毕业后,他开始在国内的电影圈帮导演画分镜图,从安全的艺术“培养皿”走进了血淋淋的社会现实中去。之后他又奋不顾身地来到伦敦这座巨大又复杂的城市求学,试图解放自己的心灵,对“创作”进行讨论,将“不可能”从字典里消除。
他在这次碎片化展览中参展的作品,将机械齿轮分解,在全黑的空间里用稀微的光照亮。这个作品让华闻君联想到了Damien Hirst,他曾将动物肢体分割并分装在装有甲醛液体的盒子里,并排陈列着。
“我不想让我现在的作品只是重复我以前作品,只是进行单纯地改造并再现。我希望作品有一个‘进化’并且是有意义的‘进化’,同时表达出我整个创作过程的思绪变化。”
他还向华闻君提到,“创作有时候最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过程,你会在过程当中不断修正自己的思路,然后看清自己想要表达的是什么。”尽管曾有过失败和迷失的阶段,但现在的他很有自信,而且他还想赋予作品更多的可能性,“只要还有一口气,创作永远不会结束”。
“心理学无法疗愈我的心,我只好走向艺术”
耿大有
伦敦大学国王学院(King's College London)学生
从高中就来英国念书的耿大有,在伦敦生活了五年多,也是伦敦大学国王学院心理学专业的学生。但此时站在展馆中的他,是一名低调的艺术家,一路以来一直默默地在家画画,这次在“当下”展,才有了第一次公开展示作品的机会。
▲耿大有和他的作品
他扎起留到肩膀的中长发,一身不拘小节的打扮,在人群里穿梭,让华闻君没有任何距离感。然而,谈及这一路来的艺术创作,他说出了自己内心深沉的独白:“我觉得自己的内心有部分是残破的,所以我从小就开始对心理学产生兴趣。我以为当我掌握了心理学的专业知识,就可以补足心灵上的洞。但我发现我错了,反而是手边的画笔、颜料和画板与脑袋里不断迸发出的灵感,让我的得以治愈。”
正方形的色块,与随意的笔触在他的画中形成了强烈的对比,而他这次展览中的唯一展品,却只是他那系列作品中的其中一件。
▲ 耿大有的作品
“我对正方形有种迷恋,其中暗藏某种我着迷的秩序性,于是正方形不断地在我的画中出现”。
对他来说,正方形不仅仅只是种符号,可能更是一种有治愈功能的药,这种药让他“上瘾”,不断在他的意识流里闪现。
耿大有喜欢画画,喜欢看电影,喜欢唱歌,也喜欢戏剧。在伦敦的每一天,都给他源源不绝的灵感,生活纵然丰富,他也没有忽视自己的内心,“人生不是每一天都被正向能量给填满,而是像脑筋急转弯电影里说的一样,我们不能去忽视负面的存在。”
经过这人生中第一次展示自己作品的机会,他觉得这仅仅只是他艺术之路的一个小小开头。他对华闻君说在读完心理学的专业后,他将投身艺术,尽情享受画画和创作给他带来的乐趣。
文 郑沛姗 编辑 林卉卉
摄影 杨天怡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活动详情
当下展Now Showing:碎片化
时间
2019年4月18日-27日
10 a.m.- 6.00 p.m.
免费入场
地点
Coningsby Gallery,
30 Tottenham St,Fitzrovia,
London
W1T 4RJ
华闻君会给每位在文末留言的读者送出
由伦敦新锐艺术家们设计的限量版明信片哦
数量有限,先到先得哦~
华闻派《华闻周刊》官方微信公众号——华闻派(ID:ukwutuobang)。读华闻,看世界可以更直接。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