肯尼亚总统乌胡鲁•肯雅塔(Uhuru Kenyatta)在肯尼亚斯特拉斯莫尔大学(Strathmore University)召开的2018年中小企业会议上表示,“已经有人告知我,我们的民众抗议从中国进口大量鱼类。但事实是,我们没有足够的本地鱼类资源来保证正常供给。”
慢着,中国鱼,出口肯尼亚?挤占当地水产市场?
只要打开地图就能发现,肯尼亚的国土一边临着印度洋,另一边靠着世界第二、非洲第一大淡水湖维多利亚湖(湖面面积6.94万平方公里,按比例划归肯尼亚6%、坦桑尼亚49%、乌干达45%),俗话说,靠水吃水,万里之外的中国产鱼类在肯尼亚怎么可能比当地鱼更有竞争力呢?
这话题说起来有点复杂,中国出口到肯尼亚的鱼,主要是冷冻罗非鱼及其加工产品,罗非鱼在中国还有一个名字叫“非洲鲫鱼”,原产地就是东非。不过,由于一场生态灾难,这种鱼前几年在维多利亚湖几乎灭绝。
事情还要追溯到肯尼亚的前宗主国,英国。
据维基百科,1954年,英国人出于经济(渔业和垂钓)目的,将一种大型掠食鱼类,尼罗鲈鱼(Lates niloticus)引入了维多利亚湖。尼罗鲈是是最大淡水鱼之一,最长可达近2米,重达200公斤。
尼罗鲈具有极大的经济价值,它个体大、肉质雪白细腻、肌间刺少、味道中性,很符合欧洲人对白肉鱼和白肉鱼片的要求标准,主要出口到荷兰、比利时、英国和德国。在乌干达,尼罗鲈出口有时能超过咖啡出口,成为第一大出口农产品。
欧洲人展示捕获的尼罗鲈
但尼罗鲈的引进并未经过严谨的生态评估,到了80年代,尼罗河鲈已成为维多利亚湖上的主要肉食性大鱼,造成了维多利亚湖数百种的原生鱼类的灾难,约有超过200余种维多利亚湖的特有鱼种由于尼罗河鲈的掠食和竞争而完全野外灭绝,只有少数种类仍饲养在北美和欧洲的水族馆。
深橙色为尼罗鲈原产地,浅橙色为入侵水域
另一种影响维多利亚湖生态的外来入侵物种,水葫芦,由肯尼亚政府于1988年为美化水体环境从南美引进。因为草食鱼类被尼罗鲈大量捕食,水葫芦迅速泛滥起来。1995年,90%的乌干达沿岸都被这种植物阻塞。由于水葫芦限制了水体的流动,又挡住了阳光对水体的照射,维多利亚湖水开始变得发臭、缺氧,反过来对包括尼罗鲈在内的其他鱼类造成影响。
西方人开设的尼罗鲈鱼片加工厂
2004年的德国奥斯卡提名纪录片《达尔文的噩梦》进一步讲述引入尼罗鲈导致的人文悲剧。1990年代以来,一方面,西方发达国家在当地设立大规模的捕捞业公司,大规模捕捞尼罗河鲈,在工厂直接加工成冻鱼片出口欧洲,赚进数百万美元,但当地人却消费不起这些渔获,传统小规模渔业也逐渐凋敝;另一方面,一定的经济效益导致大量当地人口涌来,维多利亚湖周围人口剧增,竞争性捕捞导致竭泽而渔,过去常见的200公斤级别的鲈鱼在本世纪初已经没有了,捕捞到的鱼一般在10-20公斤之间,加上工业、生活污水直接排入湖中,环境持续恶化。资源减少,人口增加,甚至导致欧洲武器流入当地,加深当地冲突和贫困。
维多利亚湖周边人口密度变化
纪录片《达尔文的噩梦》截图
虽然自1996年开始,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等国在世界银行的支持下开展“维多利亚湖环境管理项目”共同商讨改善维多利亚湖及其周围地区的社会、经济及生态状况,至今已经使维多利亚湖的生态得到一定恢复,但整个生态的完全修复显然还需要时间。
以上是肯尼亚渔业不发达,总统肯雅塔所说“没有足够的本地鱼类资源来保证正常供给”的部分原因。
那么,中国鱼又是如何占据肯尼亚市场的呢?
主要是因为,中国是世界上饲养罗非鱼最多的国家,常年供应全球一半以上的罗非鱼。
首先科普一下罗非鱼,这是一种原产于非洲的热带鱼类,现为慈鲷科非鲫属及口孵非鲫属等属数种鱼类的共同俗称;英文里统称为Tilapia。
罗非鱼还有个名字叫“口孵非鲫”,就是把卵含在口中孵化的非洲鲫鱼,因其大小和体形近似鲫鱼,但鳍条多荆,又像鳜鱼。
它们生长迅速,6个月即达到性成熟。产卵量高达1000多颗。雌鱼会将受精卵“一口闷”,在嘴里完成孵化过程,有效避免了鱼卵被天敌吃掉和遭遇环境灾害的风险。四五天后小鱼孵出来,直到身上的卵黄囊消失并具备一定独立生存的能力时,才和母亲道别。高产卵量和初生时期的尽心呵护,赋予了罗非鱼超强的繁殖力和成活率,一年能繁殖好几代。
它们对环境适应性广,是杂食性鱼类,各种水中植物碎物来者不拒。通常生活于淡水中,也能生活于不同盐份含量的咸水中,还可以存活于湖,河,池塘的浅水中,对溶氧量低的水体也有极强适应力,甚至能够在水稻田里能够生长。
现在它是世界水产业的重点科研培养的淡水养殖鱼类,被誉为未来动物性蛋白质的主要来源之一。
因为长得跟日本料理的重要食材之一,鲷鱼,有点相像,罗非鱼起初在台湾地区被称为“鲷鱼”来卖,目前国内出产的许多冷冻罗非鱼片,包装上也都写鲷鱼片。
从物种学科角度来看,罗非鱼属于慈鲷科,亚目是隆头鱼亚目;鲷鱼属于鲈亚目鲷科。二者均为鲈形目属物种,确实具有一定的相似性。
所以,某些日料店……
上世纪60年代起,我国多次从国外引种,并选育出长势快、产量高、抗病力强的品种,此后迅速成功推广养殖。在广东、海南、广西、福建等南方地区集中养殖。
目前,我国不仅是世界上最大的罗非鱼养殖生产国,也是最大的罗非鱼出口国。2004年,我国罗非鱼产量已近90万吨,占世界第一位。到2008年底,我国罗非鱼产量已占全球总产量的一半。
据中国水产养殖网2017年2月消息,我国罗非鱼精养成本一般在3.5~4元/斤,混养是3~3.5元/斤。该网2016年罗非鱼产需报告显示,冷冻罗非鱼片出口到美国的价格在每公斤4美元左右,出口到欧盟的优质冷冻罗非鱼片则为6.2美元-13美元不等。
由于中国罗非鱼产量巨大,一定程度上造成了价格低迷的现象,对非洲这个消费水平不高的市场,有些商家也就“薄利多销”,会以更低的价格出售。
以上这些因素交汇,就形成了肯尼亚主流媒体《标准报》网站在今年2月报道的现象:
“在维多利亚湖畔城市基苏木,市场上的商人们卖的鱼是在几千英里之外的中国的池塘和小湖中捕捞的。每天早晨,在当地渔民带着空荡荡的小渔网从维多利亚湖里回来的之前,早就有来自蒙巴萨(东部港口城市)的卡车满载冷冻罗非鱼到市场卸货。
由于维多利亚湖中的当地鱼严重短缺,中国养殖鱼得到巨大的市场缺口。维多利亚湖渔业部门警告称,这种情况每天都在恶化。来自肯尼亚海洋和渔业研究所的统计数据显示,在过去的十年里,湖中的鱼类产量锐减了50%。在基苏木最大的鱼市朱比利(Jubilee)所出售的70%的罗非鱼都来自中国。这些鱼比当地鱼的价格要便宜得多。
来自中国的罗非鱼以每公斤150-300肯尼亚先令(约合人民币9.25元-18.5元,下同)的价格交易,而肯尼亚原产的大多数鱼类价格在每公斤400先令(24.6元),尼罗鲈的价格是每公斤320先令(20元)。蒙巴萨港的鱼类批发商抱怨,进口商现在直接从事零售,他们用超低价(throwaway prices)直接把鱼卖给客人,夺走了生意。”
不过,笔者认为,即使国产罗非鱼在肯尼亚市场可能受挫(肯雅塔总统尚未正式宣布),也不必太过担心。
一方面,笔者从去年就开始关注这个话题,发现至少从两年前开始,基苏木当地个别议员以及当地媒体就时不时提一下这个话题,在西式民主制度背景下,似乎给“中国进口鱼”话题附加了一定政治意义,甚至美国极右翼媒体布赖特巴特(Breitbart)在前国务卿蒂勒森今年3月访问非洲期间,还把这个内容整理到“非洲对中国的负面言论”的报道中,其恶意炒作意愿可见一斑;
另一方面,从绝对数量来看,2017年中国共向肯尼亚出口超过超过1.9万吨冷冻鱼(包括冷冻罗非鱼和鲭鱼),价值1800万美元(当地媒体《东非人报》今年4月援引肯尼亚国家统计局数据),如果说这样的分量都要包装成一个“重要话题”,可能只是因为西方对中国“一带一路”的延伸以及对非洲的帮助和建设无可奈何。目前,维多利亚湖湖滨的肯尼亚、坦桑尼亚和乌干达三国都已开始从中国引入网箱养殖技术,不论是当地媒体还是国内媒体,相关报道都已较为常见,对非洲,中国正从“授人以鱼”变为“授人以渔”。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