它被评为世界上最幸福的国家,由80多个岛屿组成,有100多个不同部落,讲英文、法文,而官方通用语言是比斯拉马语。这一期《华闻周刊》,就让我们一起走入这个南太平洋明珠之国——瓦努阿图(点击链接进入在线阅读页)。
▲《华闻周刊》瓦努阿图专刊(2018年4月出版)
这次,我们从瓦努阿图创国记、当地人物故事,谈到商业理财、投资重点,当然也少不了教育、医疗、交通、基建等干货知识。当地的沙画艺术、部落文化、食物的味道,与西方文明世界截然不同的生活方式等,都让人惊喜惊叹。
在瓦努阿图采访的日子,大部分时间阳光明媚,即使偶尔天上突降瓢泼大雨,人们也泰然处之,不打伞,也不惊慌。谈笑间,很快便雨过天晴。
“放松,这里是瓦努阿图,你的心灵自然会将对的东西放在你手中。”去之前,瓦努阿图的一位女酋长就在电话里对我这样说。
在她看来,人只需调整好自己,去顺应天地万物,大部分难题自可迎刃而解。即使有少数难题还是解决不了,也大可放下执着和“自我”(Ego),坦然接受。
彼时正在伦敦为各种杂事操心的我,只觉此话太玄,并未当真。岂料,一到瓦努阿图,立刻发现这话再正确不过,简直可说是“太平洋哲学”的核心要义。弄懂这个逻辑,可说是在这个群岛上开启美好旅程的开端。
我们在瓦努阿图的采访经历,几乎时时处处都在印证着这个哲学。
无论是接受我们采访的国家政要、部落领袖,还是普通民众,人们在接受采访时的姿态,都放松到出乎你的意料。
▲部落文化不仅是旅游项目,也是当地人民的真实人生
为了解瓦努阿图的建国历史,我们去采访了“国父利尼”的家族。这个家族多年来一直与瓦努阿图政局有着密切的联系。除了带领该国实现国家独立的“国父利尼”,他的弟弟汉姆·利尼也是该国的重要人物,不仅曾任瓦努阿图总理,现在仍是该国的国家部长。
该家族中的几个女性更是个个故事精彩,既有该国首位本土出生的女律师,也有该国首位女性国会议员和“太平洋地区无核化运动”的推动者。但让我们感到惊讶的是,这样一个在瓦努阿图举足轻重的家族,其成员却大都简朴、清贫和率真。接受采访时,他们个个都愿意卸下戒备和铠甲,以最放松、真实的状态示人。
对普通民众来说,从日出到日落,跟随自己内心的指引去做事,而不要仅用头脑和理性去判断得失、权衡利益,这往往被视为应对各种挑战的首要原则,也是实现人与万物和谐的途径。
▲这里终年日晒,鸡蛋花开得正欢
这也就不能理解,在瓦努阿图,无论是沙画,还是雕塑,所有的传统艺术形式都并不以艺术家自我为中心,而往往是一种向外的、试图与天地自然沟通的途径。
另一位在维拉港做房地产生意的受访者,曾与各个阶层的客户打过交道。她对我们说,在瓦努阿图,人们不会因为一个人拥有什么去判断一个人:“人们如果喜欢你、尊重你,不会是因为你有钱或者有权,而只会因为你这个人本身的特质。”
她说,无论是中产阶级,还是高净值人群,在这里,大家全都是一样的。“从外表上,你基本看不出太大差别。很多人来到这里,就是想过一种普通人的平凡生活。让一切回归简单,这正是人们来这里的目的。”
大道至简,敬畏天地,关于瓦努阿图人的“太平洋哲学”和它在该国政治、经济、文化、艺术和生活各个方面的体现,我们在本期进行了探索。
——张雪
那么,本期《华闻周刊》,有哪些精彩内容等着你来读呢?
精华导读
·《探访传奇的利尼家族:瓦努阿图“创国记”》(文/张雪)
四十多年前,在这个南太平洋群岛上,时势的必然与现实中的种种机缘相碰撞,激荡出了一番建国大业,也成就了利尼家族的传奇故事。
▲国父利尼的亲妹妹希尔达·利尼,是一名女酋长。她手上的猪獠牙手环只有酋长身份才可以佩戴
在对“国父利尼”(Father Lini)的兄弟姐妹和儿子的采访中,我们发现利尼家族既对瓦努阿图的政局有着重要的影响,同时又过着极为简单平凡的生活。
·《考古学者眼中的“灰烬与珊瑚之国”》(文/薛章)
火山运动和珊瑚礁的生长是促使瓦努阿图各个小岛生成的两大自然之力。在考古学者詹姆士·弗莱克斯纳博士(Dr. James L. Flexner)和埃德森·威利(Edson Willie)看来,自然条件、历史、文化与外部力量相互作用,塑造了这个国家独特的特性与魅力。
·《谢法省:进入瓦努阿图,这里是门户》(文/薛章)
瓦努阿图的谢法省(Shefa Province)是首都维拉港所在的省,也是外国游客、投资者进入该国的门户。该省目前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现状如何?该省的政府和民众对于外来投资者持怎样的态度?
▲谢法省省长科·阿冉(中)、秘书长萨卡瑞尔·丹尼尔(右)及省议会核心成员
我们对谢法省省长阿里科·阿冉( Alick Arram)、秘书长萨卡瑞尔·丹尼尔(Sakaraia Daniel)等省议会(Shefa Provincial Government Council)的核心成员及维拉港的普通民众进行了采访。
·《在北京留学10年,少有人知道他是瓦国前总理的儿子》(文/刘雅静)
克里斯·利尼(Chris Lini)在北京语言大学念对外经贸专业,说得一口流利的中文。尽管如此,他依然乐此不疲讲述了他在北京潇洒得过了头的留学生活及“学渣史”。
▲克里斯(左三)在北京与朋友们一起亲手做月饼,过中秋
作为瓦国前总理的儿子,克里斯一直觉得自己不过就是一名普通学生,他笑说,“在没有达到我父亲那个成就之前,我什么也不是。”
·《张迈宇:和瓦国人一起,才叫过“佛系”生活》(文/刘雅静)
来瓦努阿图的中国投资者不少,可要说90后投资者,张迈宇算是为数不多的一个。为什么年纪轻轻选择了瓦努阿图?或许尚未开发的土地,是一部分投资红利。相处起来淳朴可爱,却又好笑好气的瓦国人,也是打动张迈宇的一点。
·《丹尼:与中国游客打交道十年》(文/谭立人)
十年前的偶然,来自澳大利亚的Dany搬到瓦努阿图生活和从事旅游业工作。这十年也是瓦努阿图旅游业发展最迅速的十年,中国赴瓦努阿图旅游人数10年间翻了20倍。
▲丹尼(左一)现在已是瓦努阿图旅行社的Director
丹尼说,“中国游客在当地成为主流只是时间问题”。
·《瓦努阿图华商访谈:做生意门槛低,但有底线》(文/林卉卉)
过去三十年来,瓦努阿图当地华人的经商路径发生了很大变化,从以从事小商品贸易为主转变为投资房产、酒店等不动产项目。但华商们说,无论当地做生意的门槛有多低,都不能走后门。
·《在瓦努阿图上学:一场金字塔型的竞赛》(文/冯小力)
正值青春好学的年龄,身负整个国家的希望,瓦努阿图的这些孩子是否获得了足够的教育机会?带着疑问,记者走访了瓦努阿图前总理爱德华·纳塔佩(Edward Natapei)的母校——马拉坡学校Malapoa College,与三名在职老师讨论了背后的问题……
·《中瓦合作为瓦努阿图创造未来:对话中土南太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梁(文/陈甲妮)
中国多家公司已进军瓦努阿图修路建桥盖房,对当地交通起到有力保障,改善当地基础设施建设,提高了当地人民的生活标准,得到瓦努阿图政府的支持和认可。
▲在当地修路建桥的中国企业
面对西方一些发达国家的质疑,接受采访的中国企业表示,将通过自己的实力和良好的质量与口碑进行无声且有力的回应。
·《瓦努阿图沙画:秘密的语言,历史的证据》(文/刘雅静)
沙画,瓦努阿图人称之为Sandroing,这是一种在沙地上用手指作画的“人类口头与非物质文化遗产”。在绘画一幅作品的过程中,沙画师手指不离开地面,用行云流水般的线条,让一笔一划都自成迷宫。
·《去瓦国人家做客》(文/刘雅静)
与传统待客之道不同的是,为了招待我们,当地人亲自爬树摘椰子。他轻松攀上院里的歪脖子椰树,扭转椰子根茎,一颗、两颗、三颗,将它们从高空抛下,确认“够了”,这才下了树。
▲瓦国人的待客之道:亲自上树摘椰子
又手法娴熟地用长刀将椰青砍头去尾,摘了一片叶子,叶片掐掉,独留下空心的叶子杆儿,往椰青里一插,真的是大自然的椰子,大自然的吸管,连口感都未受到丁点影响。
·《一种神奇国饮:卡瓦》(文/刘雅静)
每个瓦努阿图人日常必做的一件事,便是灌下几碗卡瓦酒。为什么卡瓦酒如此令人着迷?因为它会让人产生大脑松弛的奇效。卡瓦全名又叫卡瓦胡椒,用它的根榨取出来的汁液,便是卡瓦酒了。没有喝过卡瓦,不算来过瓦国。
▲卡瓦色泽泥巴水,一定要一口闷,不然可能喝不下……
也别忘了动动手指,扫描二维码下载今日华闻手机客户端,可在线阅读或下载《华闻周刊》精品杂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