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制作和使用漆器的历史源远流长,但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漆器的传统制作工艺逐渐失传。在安徽有这样一位大师,他不仅复原了失传多年的徽州漆器制作工艺,还创新出了许多独具特色的作品。本期让我们走近漆艺大师甘而可,一起感受漆器的文化魅力。
一勤天下无难事
1955年,甘而可出生在安徽黄山的一户普通人家。15岁那年,因为家庭变故被迫辍学。懂事的他毅然挑起家庭的重担,去做了一名小木匠。虽然年纪小,但甘而可很能吃苦,在木工厂什么苦活累活都抢着干,师傅们很喜欢这个勤快的小徒弟,做什么都爱带着他。这也让甘而可学到了不少手艺。学徒刚满一年,16岁的甘而可就可以独自外出打家具了。
1979年,屯溪漆器工艺厂招工,24岁的甘而可报考并被录取。他先是跟随厂里的老艺人学漆器雕刻。由于天资聪慧,勤学好问,加上有着较好的美术功底,甘而可第二年就被选派到上海漆器厂学习刻漆,回厂后成立刻漆车间,并担任车间主任。1985年,甘而可又被调往屯溪工艺美术研究所,在这里他开始掌握传统漆器工艺的各个复杂环节,从设计、制模、脱胎、髹(音同休)漆、雕刻、打磨、推光和各种漆面装饰,他综合了漆器制作的各道技艺,为今后的融会贯通打下了扎实的功底。
巧手匠心做漆器
上世纪90年代,中国改革开放,很多人下海经商,甘而可也下海了。虽然钱越挣越多,但甘而可想做回老本行的意愿却越来越强烈。“因为我不想自己的一门手艺丢了,也不想徽州漆器后继无人。”甘而可说。于是他卖掉店面,用这笔钱专心做漆器。
万事开头难,最初做漆器的那几年,甘而可经历了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和寂寞。因为他对品质近乎苛刻的要求,一件作品有时要做一两年。甘而可在每天打磨漆器的过程中,也在不断地打磨着自己的心。功夫不负有心人,甘而可经过不懈探索和创新,不仅使濒临失传的徽州传统漆器制作工艺“犀皮漆”、“犀砂砚”恢复新生,并重新焕发出活力。他的作品《红金斑犀皮漆大圆盒》被北京故宫博物院永久收藏,《红金斑犀皮漆金筘如意碗》在2015年米兰世博会中国馆展出,引起巨大反响。
在人磨漆、漆磨人的时光中,甘而可打磨出了属于自己的精彩人生。他也用40多年的不懈努力默默地诠释着手艺人的那份坚守。对甘而可来说,能够与漆器结缘是他一生中最幸福的事;让中国的漆器在世界的舞台上站得更高、走得更远则是他毕生的追求。
央视《流行无限》栏目提供 编辑/晓芳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