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记者 林卉卉
北京——中国的首都,一座人口2000多万的城市,却有着800万“北漂族”。王夷——一个在北京呆了五年的杭州女孩,在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University of Westminster)学习新闻摄影(Photojournalism)后,选择在自己的硕士摄影展上,展出一套反映
“北漂族”(Adrift in Beijing)生活的照片。2013年9月6日,她的照片被《每日电讯报》(The Daily Telegraph)选做新闻图片刊登,也成为英国人民了解
“北漂族”——这一中国特有的生活族群的窗口。
“我拍的这五个人来自不同的领域,有组建乐队的广告公司职员,有开始新生活的幼儿教师,有靠编手链赚生活费的大专生,他们给我一个共同的感觉就是‘反差’,理想与现实的反差。一边是美好远大的梦想,一边却是生活环境的不如意。”今年夏天,王夷在北京花了两个月的时间跟拍了这些拍摄对象,她甚至住进了其中一个拍摄对象康然然的家里,一有活动就会跟着去拍。
在王夷眼中,康然然这个大连女孩是一个典型的“北漂族”——乐观,自信,很有毅力。蜗居在一个租来的小房子里,在一个广告公司做艺术设计,闲时和一帮搞音乐的朋友玩音乐。“她是属于被北京所吸引,目标明确要留在这里发展的类型,还有一些是迷茫型的。但无论是哪种类型,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在北京,他们一无所有。他们既没有亲人在这里,也没有房子在这里,但是他们就是愿意留在北京发展,暂时的或者是长远的都好,总之,他们是漂在这里了。”
当身为摄影师的王夷把镜头对准了这些“北漂族”的同时,作为一个留学生,她自己也是一个“英漂族”,背起行囊离开家乡,独自一人来到一个人生地不熟的国度,她也对他们的处境更加感同身受。“在这里,我看到很多来到英国的华人也是一样,他们背井离乡,移民到英国来,也是为了追求比国内更好的发展机会,过上比国内更好的生活,这些人的存在同样是不可忽略的。”
王夷认为,之所以称他们为“北漂”,这个“漂”字不只代表着“漂泊”,还代表着“随波逐流”的心态。“我觉得站在人生十字路口的青年,应该有自己明确的目标再去闯荡,想清楚自己要什么样的生活再考虑自己在哪发展,包括我自己也一样。”
摄影师 王夷
浙江杭州人。从小喜欢带着相机随意的拍摄。2007年考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图片摄影专业,2012年进入伦敦威斯敏斯特大学学习新闻摄影。对个人来说,摄影就是一种通用的视觉语言讲述着各式各样的故事。
杨洁
22岁 湖北人
由于复杂的家庭原因,在2009年的一次培训的机会后,她选择来到了北京并开始从事幼儿教师的职业。尽管杨洁住在一个一二十人的集体宿舍,过着每天六点就起床并步行半小时去上班的生活,但并没有消磨她在北京打拼的意志。杨洁依旧乐观积极,并保持着信念。
赵秋玲
31岁 山东人
在来北京之前,在河南替姐姐在社区工作了十年。由于被北京的文化底蕴所吸引,二十九岁那一年,赵秋玲选择了留在北京开始新的人生旅程。赵秋玲现工作于北京一青少年培训机构,事业正在起步。
孙航
22岁 山东人
尽管学了十年的萨克斯,由于专科学历的限制,孙航在北京找不到与音乐相关的工作。他现居住于一间集体宿舍,白天在宿舍内编手链,晚上到路边摆摊卖手链,赚些生活费。孙航相信这一切都暂时的,他认为最终能找到自己的方向并在这个大都市走得更远。
康然然
28岁 辽宁人
十年前初次来到北京,跟着清华美院的老师学绘画,并结识了一帮爱音乐的朋友。在辗转于家乡和北京之间多年后,她在2009年下定决心为了艺术留在北京并开始工作。康然然现在北京一广告公司做艺术设计,并组建了自己的乐队。
季泽宇
24岁 辽宁人
两年前带着2000元独自来到了北京闯荡。然而,在北京,即使是租一间500元一个月的地下室,
“押一付三”的规定也需要他一次性付上2500元,这远远超出了他的预算。虽然北漂的生活从一开始就不顺利,但季泽宇还是坚持了下来。现在他依旧蜗居于一间由厨房改造的十来平米的小间,在北京国贸的一家广告公司上班。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