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百年前,为了追求新生活,孙中山带领广大人民推翻了帝制,建立了中华民国;一个百年后,有一位中医在英伦岛上为了给广大中医争取更多权益,为了弘扬中国优秀的中医文化,在这片土地上进行着没有硝烟的“辛亥革命”。他就是全英中医药联合会主席、英国皇家医学会终身院士、身兼数所大学教授的——马伯英先生。
不会英语的马伯英,又是如何获得在剑桥研究的工作呢?
抓住机遇 奔赴剑桥
巴斯德说过,“机遇总是留给有准备的头脑”。紧接着,马伯英的命运与英国现代生物化学家兼中国科学技术史专家李约瑟博士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在西方,李约瑟当时在编写《中国科学技术史》;在东方,马伯英对中西医深刻独特的见解震撼业界。几经推荐与挑选,马伯英的临床、学识背景与研究水平符合要求,于是1985年至1988年,他被李约瑟邀请到剑桥大学协助他著写改变了世界人对中国科学看法的旷世巨作——《中国科学技术史》中的医学卷。
那时已经40多岁的马伯英毫无英语基础,他在中学大学学的都是俄语。来到剑桥后,他一边协助李约瑟编写书籍,一边刻苦学习英语,并且学习英国最优秀的研究方法。他不断攀登学术高峰,除了运用人类学方法研究中国医学史之外,他还观察、总结英国的生活,编著散文集《剑河的凝思》等。这些无一不体现了马伯英在学术上对自我的高要求。
重返英伦 推广中医
1993、1995年马伯英再而三次受李约瑟邀请来到英国帮助他进行研究。马伯英也愿意留在英国,用自己的中医知识在异国他乡发光发热。而这条路充满崎岖与艰辛。
80年代末到90年代初,中医神奇的疗效在英伦挂起了一阵旋风,不少经营中医的人赚得钵满斗满。在别人的土地上怎么可能让中国人不断获得大量利润?于是在2000年,英国上议院科技委员会设定了以一系列标准否定中医的科学性,还对中医医生在英国注册设定苛刻标准……这些政策使中医在英国步履艰难。马伯英不但通过积极上书,著写论文、报告积极地回应英国相关机构对中医的否定,也通过报纸、媒体等批评英国的做法。他还通过日常的临床治疗,让越来越多的英国人在实践中感受中医的神奇疗效,并且通过著写了200万字的书籍《中国医学文化史》、教学中医的方式来推广中医的灿烂文化。他在英伦土地上为中医进行着一场没有硝烟的“辛亥革命”。
每一次政策调整对于马伯英来说就是一次艰难的战役。几个回合下来,中医在英国的立法进程中跨进了几大步,状况稍微有所改善,可是依然很严峻,这将是一场长期的斗争。
后记:
几个小时的采访坐下来,我感觉马教授就像一个老顽童,脸上时刻挂着笑容,还不时发出爽朗的笑声。可是在说到临床的案例时(他治愈了不少疑难杂症,其中救活过两个深昏迷病人),他就显得非常严肃,可见他对自己专业和学术的认真与执着。
马教授在不同领域都创造了无数辉煌成就:临床实践、学术研究、中医权益……他在尽自己最大的力量为中医的传扬做着努力,实践着自己的诺言:我创造,所以我活着!
这场没有硝烟的“辛亥革命”依然继续,马伯英先生将继续为此鞠躬尽瘁。
(全文完)
(文章作者:刘旭佳 漫画作者:李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