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行榜上唱片卖到第一,或者卖到第一百都不是我所能控制得了的。这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今年3月1日,青年钢琴家刘骥在伦敦Ealing举办了一场小型个人钢琴独奏音乐会。一个半小时的音乐会弹毕,一位白发苍苍的老人走向刘骥,眼泛泪光,握着他的手激动地说:“这是我这么多年来听到的最好的音乐会之一,谢谢你让我重温六年前的感动。”原来在六年前,18岁的刘骥与著名指挥家尾高忠明(Tadaaki Otaka)在伦敦举办了一场演奏会,老人被他的演奏深深打动,哭了十五分钟。从那之后,刘骥所弹音符的旋律就一直让老人难以忘怀,直到六年后再次听到这熟悉的琴声,他又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钢琴是儿时玩具
1990年,刘骥出生在中国东北一个普通家庭。他有一位喜欢弹吉他的妈妈和玩过小号的爸爸,虽然父母都没有从事音乐工作,但都对音乐有一种莫名的喜爱。
刘骥的父母并没有特意在他还没出生的时候就对他进行胎教,但喜爱音乐的父母每天晚上都有个习惯:喜欢抱着录音机听音乐,这是刘骥最早的“音乐启蒙”。出生后,刘骥就咿呀儿语自然而然地哼唱各种旋律。小小年纪就经常在爸爸妈妈的同事们面前表演。
刘骥的父母注意到了他的天分,把他带到乐器行,让他选一门乐器学习。来到乐器店里,面对琳琅满目的乐器,他一眼就注意到了体积庞大的钢琴。“钢琴不同于其他的乐器,比如弦乐器,如果不会拉,拉出的声音让人撕心裂肺。钢琴只要在琴键上弹拨一下,就会发出悦耳的声音,让人觉得非常新鲜。”当时购买一台钢琴需要近万元,这对普通家庭来说是个不小的投资,刘骥的父母思虑再三,还是决定为他购买一架钢琴,但是有一个条件:“要买钢琴可以,但是你得答应爸妈,以后不能再买玩具了,钢琴就是你的大玩具。”刘骥不假思索地答应了,就这样,他拥有了人生第一架钢琴。
有了钢琴后,他开始练习,每天两小时,雷打不动。他的父母还专门给他请了一位钢琴老师,每周一次课。他把钢琴当成了一位好朋友,每天一有时间,就安安静静地坐在钢琴前,和它说说话,有时来了玩性,还会在钢琴上进行即兴创作。刘骥一发不可收拾地迷恋上了钢琴,为了让他更系统地学习音乐,父母带他到北京拜师。2000年,刘骥有了一个新的目标,考取上海音乐学院附小。上海音乐学院附小的入学考试以竞争激烈闻名,每年被录取的人数凤毛麟角。老师希望他加大练琴力度,把每天练琴的时间延长到6至8个小时。这样高强度的练习,刘骥非但不觉得枯燥,反而激发了他更大的兴趣。刘骥如愿考入附小学习,于是父母带着他来到了上海。
当初以陶冶情操为目的而学琴,如今却成了一家人生活的重心,而真正让他下定决心把钢琴演奏当成职业的,却是13岁时的一场个人独奏会。
卡内基登台立壮志
21世纪伊始,以李云迪和郎朗为代表的中国钢琴家在国内外崭露头角,古典音乐开始走进中国普通大众的视野,中国乐迷也渐渐开始有了欣赏音乐会的习惯。
2003年,13岁的刘骥走出国门,到国外参加钢琴比赛,并夺得了美国第六届Pinault国际钢琴比赛第一名,并得到了一个千载难逢的机会——到纽约著名的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第一次在国外的独奏演出就登上了无数音乐家心中的圣殿,虽然“紧张得恨不得躲到台子底下去”,但是当登台的一瞬间,听众起立鼓掌,那种爆发力给了刘骥极大的鼓励,顿时把他的紧张感一扫而空。
在音乐会中,他弹奏了李斯特的《钟》、巴赫的
《十二平均律》、普罗科菲耶夫的《四首小品》、肖邦的《练习曲》和《波兰舞曲》、拉赫玛尼诺夫的《音画练习曲》、舒曼的《交响练习曲》等著名古典经典曲目。音乐大师们的旋律让他沉醉其中,现场气氛让他心潮澎湃。就在那个舞台上,他突然有一种奇妙的感觉,仿佛在和贝多芬、肖邦、巴赫这些大师们用音乐交流。他不仅非常流畅地完成了整场演奏,而且具有非同寻常的美感和灵性,这对一个年仅13岁的少年来说谈何容易。演奏完毕,听众起身为他鼓掌欢呼,他走到后台,听众的鼓掌还经久不息,这种热情让他体会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兴奋和成就感。独奏会结束后,他暗暗下定决心:把成为一名钢琴家当做自己的人生目标。
此后刘骥又参加了各种比赛,拿了大大小小不少奖项。17岁那年,他从西班牙索菲亚王后音乐学院转入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研习钢琴演奏和作曲,师从英国著名音乐家及皇家音乐学院前系主任埃尔顿(Christopher Elton)教授、作曲家Ruth Byrchmore教授等多位知名音乐大师,这为他日后的职业道路奠定了基础,也让他的演奏技巧和表演风格渐渐成熟起来。
在没有学习作曲前,刘骥对于保留作曲家作品的“原汁原味”多少有些顾虑,“总觉得一首作品的演绎,演奏者觉得怎么演奏得好听就应该怎么弹”。可是当他自己创作的作品被他人演绎时,他常常担心自己的创作思路得不到想象中的理想诠释。“没有作曲家,演奏家什么都不是;当然啦,反之亦然。两者要相互包容与尊重。”于是他开始理解为何要尽量去揣测和还原作曲家的心境,才能弹出符合作曲家意境的作品。
另一个心境的变化是对于拿奖的追求与理解。20岁之前的刘骥,总把拿奖当做个人价值的体现。可是当他拿了一个又一个的奖项后,却发现离自己希望达到的境界越来越远。“以前参加比赛会迷失自己,因为你会不自觉地取悦各位评委,你的音乐会变得不那么纯粹,变得畏首畏尾,而我想做回我自己。而当今乐坛的钢琴家,并不都是靠拿奖被人关注的,而是通过一场又一场的经典音乐会,打动乐迷的心,赢得听众的欣赏和热爱。”
唱片销量第一又如何?
2013年,从英国皇家音乐学院研习钢琴演奏和作曲专业毕业后,刘骥又通过层层选拔,成为了欧洲青年古典艺术家经纪公司(YCAT)旗下艺术家,这让他可以更专心地在自己的音乐之路上大展拳脚。
签约经纪公司后,刘骥也没想要起一个英文名,他始终觉得自己的英文发音“Ji Liu”时尚有个性。2014年1月27日,刘骥用“Ji Liu”本名,出版发行了个人最新唱片《琴·印象》(Piano Reflections)。在发行一周之后,就撼动了世界圆舞曲之王安德烈·拉旺(André Rieu)等大艺术家在英国官方排行榜(Official Charts Company)古典音乐唱片系列(Classical Artist Albums)久居不下的榜首地位,创造了新人首张独奏专辑第一周排名第一的最佳纪录。
可以说,他少年得志。没有传奇的家世,没有强大的“后台”。我问刘骥:
“为什么是你?为什么不是别人?到底是天分、努力还是运气?”
刘骥谦虚地说:“别人都说我有天分,但或许我觉得这只是客气话,我一直没觉得应该对自己的天分有多自豪。每个人多多少少都有音乐感,只是被外界激发的程度不同。我比较幸运,在父母和老师的鼓励下,我的天分得以激发,再加上那么一点努力。我觉得在我身上,天分、努力和幸运各占三分一。”
对于他的成功,天分?我不确定。运气?多多少少有一点。但是努力,我确确实实感受到了。在采访中,熟悉他的朋友告诉我,为了保证在舞台上完美的演奏,在每场音乐会前,他都会玩命地练习,有时甚至保持每天十几个小时的练习,练到手筋抽痛,甚至手指裂口。第二天包扎好伤口,他依然坚持练琴,这种常人难以想象的努力和坚持才造就了如今的刘骥。
刘骥的唱片在唱片行上架后,他曾去唱片行“观察”了几次自己的唱片,一开始自我感觉良好,但是慢慢地,刘骥觉得唱片的大卖与他并无太大关系。
“一张唱片卖得好除了本身演奏质量优秀之外,还要依靠好的市场运作,我只能说我有一个好的唱片公司和团队帮我做宣传。而我能做的只是用心把音乐做好,至于听众和评论家喜不喜欢我,都不是我所能掌控的;排行榜上唱片卖到第一,或者卖到第一百也不是我所能控制得了的。这只是漫漫长路的开始,要保持一颗平常心。”
我突然明白了点什么,除了天分、努力和运气,他还有一颗平常心。
关于刘骥
青年钢琴演奏家、作曲家。3岁开始接受正规音乐学习,7岁登台演奏,13岁在纽约卡内基音乐厅举办个人独奏音乐会。现在他以独奏家身份频频出现并活跃在世界诸多著名音乐厅的舞台。2014年1月27日,刘骥出版发行了个人最新唱片《琴·印象》。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