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小故事告诉你什么是“待用咖啡
(Suspended Coffee)”
我和朋友来到一个小咖啡馆点了我们喜爱的咖啡。正当我们端着咖啡准备坐下时,又进来了两位客人。他们径直走到柜台前对服务员说: “五杯咖啡,两杯给我们,三杯待用(Suspended)。”
他们付了五杯的咖啡钱,端着两杯咖啡走了。
我问朋友:“什么是待用咖啡?(Suspended Coffee)”
“等一下你会明白的。”
我带着对“待用咖啡”的疑惑,欣赏着咖啡馆前广场上阳光明媚的冬色。这时,进来一位衣衫不整看上去像乞丐的老者,他轻声的问服务员: “请问现在有待用咖啡吗?”
然后,他从服务员手里接过了一杯免费的咖啡,在冬日里,他的双手紧紧握住杯身。
(摘自Facebook “Suspended Coffee”公共页面)
待用咖啡在世界的发展
据一些英文资料,待用咖啡在二战前较流行,到了二战后的经济繁荣年代一度近乎消失,直到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之后,这个传统又有复苏的迹象。
待用咖啡(意大利语:caffè sospeso)是指匿名人士提前支付了一杯咖啡的钱以行善,让有需要的人士可以免费喝到咖啡的一种行动和文化,故此也称“分享咖啡”。这种文化起源于意大利那不勒斯的一间咖啡店,而这间咖啡店的消费者多为工人阶级。2012年,英国《独立报》报道后随之进入英国,这两年已经在英国越来越普及。谢菲尔德将“待用咖啡”变成一种运动,成立了Facebook的页面;苏格兰也开始盛行;在贝尔福德地区,Frescoes咖啡店因此而展开自己的活动;在考文垂地区,一些社区咖啡店相继加入……
星巴克也被报道紧跟了这股潮流。
在今年5月,“待用咖啡”进入了中国。上海首先推出了第一杯“待用咖啡”,随后各种“待用”在各地的餐厅咖啡馆层出不穷包括“待用快餐”,“待用豆浆”等等,但这种形式进入中国后却遭遇水土不服,“待用咖啡”很少人问津,面临“信任危机”。
这一期,我们来探讨,你会买“待用咖啡”吗?
正方观点:我支持
中国咖啡店主:小曹
“待用慈善”之所以能风行西方,是因为它倡导在不增加个人负担的情况下随手公益,更倡导一种能持续传递温暖的“陌生人信任”。在推动文明的进程中,信任壁垒的打破有个过程,它受到种种质疑是在情理之中。我们愿意接受这场关于信任的考验。我已经在微博上每天公布当日捐赠和认领情况,对于来领咖啡的人无论什么情况下都坚持一个原则:不问身份不质疑动机,从信任每一个受捐人开始,重建“陌生人信任”。
英国消费者:Jack
“待用咖啡”似乎起源于环境动荡不安的时代,在意大利当时无家可归的人很多,也许是谁不忍看着同胞受苦,却又因能力有限,于是藉由“待用咖啡”的方式,呼应国人们相互友爱的心吧。
如果我有能力也有意愿,我不介意多付一杯或更多杯的咖啡钱给下一位无法支付一杯咖啡钱的人。在英国,慈善随处可见,随手帮助别人已经成为我们的习惯,我想推广待用咖啡,也是想让人谨记战乱时期共度时艰的精神。
英国消费者:笑笑
如果我路过咖啡店,看到店里有这样的服务,我就会买,但是我希望确保我付的这杯咖啡钱确实能给特别需要它的穷人,所以在英国这样的“信任社会”,我比较愿意做这件事,如果在中国,我可能会想一想。
反对观点:我反对。
英国咖啡店主:Karen
作为一个独立咖啡店的店主,我并不赞成做“待用咖啡”这个生意。我和很多开咖啡店的人一样,是想用自己的劳动让别人快乐,但是“待用咖啡”我觉得是一种“伪善”。它的初衷是好的,是为了让无家可归的人可以喝到一杯热咖啡。可是来咖啡店里喝咖啡的人大部分是在这里小憩,喝喝咖啡吃点点心,我不认为无家可归的人有这样的计划。虽然待用咖啡并没有规定来取咖啡的人的身份,我并不希望有“装成无家可归”的人走进来取走咖啡。如果我的咖啡店没有“待用咖啡”,流浪汉就不来了吗?我就会拒绝他们了吗?当然不会,我也会给他提供热饮,还有小点心,而不是拿“待用咖啡”来招揽顾客,作为一个宣传的噱头。
中国消费者:天晗
“待用咖啡”在中国是行不通的,首先需要解决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问题。信任问题是一个互动的问题,在“待用咖啡”模式中包含两个层面,一方面是付费方希望自己的付出能够确实用到需要的地方,但这方面的反馈渠道不完善,导致信任难以建立;另一方面,受益方是否确实是需要帮助的人,也涉及一个评判标准和身份甄别的问题,谁来评判、怎么评判、如何甄别,这里边涉及到太多的利益相关方以及人们的尊严问题,短时间内难以有一个万全的方案。我自己也不会去买“待用咖啡”,第一,我穷。第二,我会买些猫粮去给流浪猫,我喜欢做一些直接的帮助工作,委托第三方我总觉得不靠谱。其实,我也不怎么帮助人类……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