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五的Canary Wharf, 热闹蒸腾。
一群一群的下班了的上班族,或站或坐在室外的酒吧,手中捧着各种各样的酒精,松开领带,大声畅谈。仿佛一周的工作就是为了这个。濒临泰晤士河的一圈酒吧,全都站满了人,场面颇为壮观。
上班的意义,或许在于每月的账单。可是这样的生活是没有尽头的。当你付得起房租的时候,你开始想买一辆车;当你受够了租房的没有归属感,你会开始想买房;当你好不容易付了首付每月开始还按揭的时候,你会意识到自己的一生就似乎可以这么结束了。
我们开始谈论伦敦的房价。我问同事一个英国小伙——因为他工作努力向上,是那种传说中的职场奋斗青年。我问:“你有计划在伦敦买房吗?”因为在国内这样的草根青年,有一个稳定的女朋友,是那种典型的努力工作然后买房结婚的类型。我于是问他。他笑着说:“我现在的银行卡里还剩10镑,这个月基本上live on(依靠)我的女朋友。所以,不,没打算在伦敦买房,因为那是不可能的事。”
罗马尼亚的艾琳说,伦敦一座公寓的房价可以在她的家乡买一座豪华别墅了。“前院后院,泳池阁楼。什么都有的一座房子。”她说。
我提出中国特色的“父母付首付”的方式,他们都不约而同地问:“why?”(为什么?)刚从法国搬过来克莱尔说:“如果我有那么多钱,我可以干任何事,我干嘛非要买一座房然后坐在那里不动?”
格子间里的每一个人或许都是可替代的。没有任何事可以让你“芸芸众生”的感觉更强烈的了。
之前我采访英国房车生活的人时,有一些人就是曾经的白领,典型的中产阶级。他们就是生活中的某一天忽然意识到了为什么我要那么每一天的辛苦工作,就为了身后那座房子,就为了BMW的汽油,就为了这个社会所要求的一切?但我的灵魂却被禁锢在那个尺把见方的格子间了,我其实根本从未拥有过所谓“生活”。然后他们就决定卖房卖车,毅然选择房车生活,周游列国,随遇而安,不用工作。闲时还种植有机蔬菜。
中国是没有这种所谓 “房车生活”的,这从一个侧面也说明了我们的民族特性。我现在觉得中国似乎是世界范围内最热衷买房的民族了。
伍尔芙在90年前就写道,坐在伦敦地铁里面面相觑的陌生人,是多么尴尬!有时我也有同感,然而那天在地铁里看到的一个女子,却让我觉得格外有趣特别,一定要将她写出来。
当时是半下午的伦敦地铁,对面一个上海模样的徐娘正用一个倩碧的粉饼补妆。能看出来她是很注意保养的,有种张爱玲笔下霓喜的感觉。她有那种特别泼辣的民间感,传奇人生的样子。但相反于霓喜那种凶悍的丰满,她却是瘦瘦弱弱的,标准的江南女子小巧的体型。约摸有四五十岁了,但皮肤却仍然可以说是光滑的,皱纹也不很多。三角眼,尖下巴。地铁到站开门,一个印度或巴基斯坦裔的男子走上地铁,一屁股坐在了她的身边。她的三角眼立即皱成了川字眉,很明显地用她的还算妙目的眼睛斜瞥了那个男子好几眼。然后身体立即很明显地像旁边移了移,嫌弃他不得了的样子。
我从没见过一个面孔可以将鄙视之情表现得这么惟妙惟肖的,觉得十分有趣,于是继续不被察觉地注意她。只见她嫌弃完身旁男子以后,从巴掌大的小包里掏出一个黄色香蕉开始吃起来。我担保她一定经常吃水果,深知保养之道,她看上去特别像那种能把自己照顾的无微不至的女人。然而我却觉得矛盾,她刚才煞费苦心的补完妆一看就是要赴一个约会的,却怎么还在地铁里吃起香蕉来了呢?
借用那本打死我也不知什么原因热卖的畅销书Fifty Shades Of Grey《五十度灰》, 伦敦也是有很多种层次的。正如我对正在上海的表妹说,要在你还没有厌倦一个城市之前,赶紧用旅游者的心态去欣赏它。否则一切都是特别容易僵死的。每一个城市都是美好的,要尽力发掘一切内里,不要立即把它变成糟糠之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