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天看到一则新闻:44岁的英国妈妈Heaton准备迎来她第11个孩子,并警告NHS即使停止给她福利也不会停止生孩子。尽管现在Heaton已经住在一个有四间房价值19万的房子里,并且每月能得到1800镑政府补助,她的伴侣每月还有1000镑工资,但抱怨政府福利不够生活的Heaton还是决定生生不息。
诚然生养11个孩子在英国也属罕见,但平均2-3个孩子却十分平常。我不由得想到在国内有资格要二宝的夫妻(如独生子女,少数民族等),很多还是一个打住,为什么?
其一,国内大多夫妻是双职工,一个孩子还玩不转,要不请保姆,要不老人带。两个娃,谁带?要说人家英国二宝三宝妈还真多是自己带。保姆,一来薪酬高,二来不尽心。老人?他们都有自己的生活,逢年过节探望,假期帮忙照看可以,但长期帮你带孩子可没听说过。而且即使有两个或更多孩子,也不见得要牺牲爹妈的事业啊。英国很多正规公司对有孩子的员工有很多便利政策。比如新妈新爸可以在年假外每年额外请1个月左右的不带薪假期;可以申请转成兼职或灵活上班时间;可以每周在家工作一两天;还可以用工资的一部分免税换成child voucher用于支付保姆或送托的费用。有的单位甚至提供员工托儿所,你在班上想趁午休看看孩子都没问题。再退一步说,就算你不在外打工,自雇在家照顾娃的同时整个小买卖,做个临时工,或者自由职业者,在英国也很多,并且受到社会尊重和认同。不会像在国内,觉得这样就不务正业。而全职妈妈,国内多少带有鄙视的目光。特别是接受过良好教育的。别人第一反应就是,可惜了啊。可惜个什么啊?难道成功照顾好孩子和家庭不是一件值得称颂的事吗?
其二,国内生养个孩子花销多大啊!医院各项产检费用抛开不说,剖腹产居然还要送成千上万的红包!孩子生出来,怕看病难挂不上号,就重金投资儿童医疗保险;怕输在起跑线上,就恨不得一满月就送去各种早教班;怕学习差进不去好学校,就出N万赞助费(N恐怕要至少两位数)。一个孩子花销差不多就把双职工父母掏空一半了。两个?那这日子别过了。可在英国,以我为例,生孩子国家医疗没花一分钱。我的产前课,娃在社区儿童中心的各种活动班也是分文不取的。上学,可以选好学区的公校,排名好些比私校还好。而且二宝有兄姐在同一间学校还优先录取。就算再不济,就如新闻中领救济和福利的11宝妈,尽管绝大多数纳税人肯定恨得咬牙切齿,但你不得不承认,这些福利至少为想选择多生儿育女的普通人提供了最基础的保障,让一切皆有可能。
其三,是我很想吐槽的准生证。这个东东真是独一无二的中国特色了吧。我曾经向英国朋友提及过,他们的反应是,什么?然后本着维护自己祖国的心,我还要解释中国人口基数大云云。说实在的,自己都觉得心虚理亏。我国内朋友,不乏有梦想生两个的,但人家痛诉说:"你可不知道,我和老公虽然都是独生子女,但我们不是一城市的,还得回各自城市找爹妈要独生子女证。要丢了还得补办。补办又需要这个那个。还有大宝的独生子女证等等。总之,等把这些证都凑齐了,我们也没心思要二宝了。"
最后,是个观念问题。我们在国内,好日子是什么?有钱有权有车有房不算,还要有闲?有人比有娃,还两娃吗?如果能生养起两娃,生一个的家庭就说了,那估计他们的爹比较强。最后又成拼爹了。在英国,每每看到广告里,比如度假,都是一家四口或五口的画面,那温情啊。让我这三十好几的大龄妈顿然萌生再生一个的想法。虽说我没有谁带,花销和准生证的纠结,但我也怕心有余而力不足。因为,潜意识里我们习惯把孩子看作是拖油瓶,或说的好听点,甜蜜的负担。但英国人是真心把孩子看作上帝的礼物。礼物,谁不欢喜多多益善;负担,再甜蜜也背负不起更多。
中国人要二宝,谈何容易。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