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林秉福 ,37岁,原籍福建福清,2002年11月1日偷渡来英,现已获得英国永久居留身份,职业为建筑公司老板。对英国印象:环境很好。(摄影/安光系)

女儿安思危,11岁,来自上海。2011年3月29日随父母来英读书。 对英国印象:可以。(摄影/安光系)

张雪梅(梅姐),40岁,四川绵阳人,餐馆老板。1998年5月29日因结婚来英国。对英国的印象:跟国内相比,挣不了什么钱。但英国的基础环境、气候都比较好。英国也没有那么多的人情世故。(摄影/安光系)

阿平(化名),37岁,湖南衡阳人,厨师。2002年春节为了赚钱以工作签证来英,后在英国黑了下来(非法打工),现已回国。对英国印象:英国人素质很好。(摄影/安光系)

蔡可,30岁,四川乐山人,2001年9月17日来英读书,后与英国当地人结婚留在英国,现在职业为媒体人。对英国印象:英国像个大家庭,有人喜欢你,有人不喜欢你,有人躲着你,有人鄙视你。记不得对英国的第一个好印象是什么了。(摄影/安光系)

刘宁,25岁,浙江宁波人,电视节目主持人。2010年9月来英读书,现持有PSW签证。对英国印象:自由、文艺,慢条斯理的生活。(摄影/安光系)

勇智毅(大勇),31岁,河南南阳人,摄影公司创办人、摄影人。高中出来读书,现已获得英国永久居留身份。对英国印象:伦敦的乐趣在于一切神秘的探索。(照片由勇智毅本人提供)
千万不要在华人圈里混。2009年,临出国前,在上海威海路上一栋大楼的43层,朋友曾这样告诫我。他是个摄影师,主拍婚礼,曾在美国生活十八年。
我们喝茶的楼下,就是远近闻名的南京西路。车流不断,最奢华的品牌广告,相互争夺着人们的眼球。“要准备吃苦。”我们都看着窗外,他提醒我说。
我先去了美国一年,后来又转道英国。为了生存,我一边在大学做访问,一边开始在影楼寻求打工的机会。
我当了十年摄影记者,其中八年是摄影部主任。拍照片算不上好,但应付日常的婚礼拍摄,应该不存在问题。
投简历,打电话。面试,应聘。漫长的等待。
从实习开始干起。每天30镑,车费需15镑左右、晚饭只敢带几个鸡蛋。我就在这样的情况下,开始了摄影实习生涯。
在国内,我曾是一个15人摄影团队的部门主任,多少有点儿影响力,在单位也偶尔会被重视。现在,我得从实习开始干起,还时不时接受老板的教育。比如,我的构图不好 ,该怎么拍怎么拍。
我起先在反思自己的技术有多么的不成熟,后来才发现,公司“被实习”的,不止我一人。一个来自意大利的华人小伙子,曾开过三年影楼,现在来打工,也得从实习干起,实习了三个月,一共拿了不到300镑。这点儿钱在伦敦连交通费都不够。后来有一个小伙子更绝,被要求实习了八个月,在我临走时,也仍然没有转正。
他们是在用便宜劳动力啊!有人提醒我:公司为了省钱,拼命地让你实习。来之前朋友告诫我:你现在的拍摄水平,出去拍一天至少要收费2000镑,千万别降低了自己。
我转正后,在影楼拍一天婚礼的收入是:100镑,相当于人民币1000元。扣掉交通费15镑,再扣掉一顿最普通的饭钱,差不多能落下80镑。而我,最多的一天,从出门至回家用去16个小时。
我苦着,我累着,我坚持着。一切为了能在大学里多吸收点儿东西,同时也为了女儿将来的教育。
而我的女儿,她对英国的理解只是很简单的一个词汇:可以。
来英两年,很多事情发生了变化,当年跟我一起在影楼打工的小伙子自己办了投资移民,开了摄影工作室,规模还不小。更有意思的是,此前我们打工所在影楼的老板现在反过来给他打工了。
我自己也找到了工作,后来又换了工作,依然还在努力地谋着生活。高兴的是,女儿进了初中,成绩不算太差。我有了房子,家里又增加了一个小生命。这一切,会让你觉得值得。
这两年多,我用胶片定格伦敦的新一代移民。他们的喜怒哀乐,他们对生活的理解和将来的目标,每天都在跟着这个千年帝都的城市脉搏一起跳动。
这些肖像的背后,不全是光鲜,更多的是新一辈华人在伦敦的努力、汗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