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春节刚过,各种“开门辞”信息充斥网络,拿完年终奖离职的普遍心理,导致春节后的一段时期成为年度跳槽季。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员工要离职?如何挽留员工?越来越多的企业HR意识到,与其亡羊补牢忙于招聘,不如未雨绸缪保留人才。
2013年2月底,顾问公司科锐国际(Career International)经过对1600多家企业为期1个月的调查之后,发布《2013中国企业人才保留调查报告》,报告显示,销售代表和技术人员成为中国企业流失最严重的职位;薪资缺乏竞争力、职业发展机会少是导致离职的首要原因;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提高薪酬竞争力是中国雇主保留人才的两大主要措施。
而在科锐国际同时期发布的《2013中国职业女性调查报告》显示,38.9%受访女性对最近一次调薪不满意,59.9%受访女性预期一年之内跳槽。
四成职场女性不满调薪六成谋求跳槽
科锐国际的报告显示,对最近一次涨薪,44%的受访女性期望涨幅能不低于20%,但仅有7.1%的受访者达成预期。理想与现实之间的巨大落差,令27.4%的受访女性产生不满,更有11.5%的受访女性表示非常不满意,比例均高于受访男性。
应对这种调薪差距,受访女性优先选择“关注新机会”,其后依次选择“加倍努力工作”、“向直线老板争取”,这和受访男性的选择顺序一致。但是,选择 “保持沉默”的女性受访者比例明显高于男性。
在调研中,预期一年之内离职的受访女性共计占比59.9%。促使女性雇员跳槽的首要因素是“薪酬”,其后依次是“职业发展机会”和“福利”。较之女性,受访男性关注“行业前景”甚于“福利”。
同时调研显示,69.6%的受访女性选择跳槽时去外企。因为较之国企和民企,外企普遍被认为薪酬福利体系更完善。
不同年龄段的受访女性,在跳槽时考虑的因素略显不同。36.2%的1970年代受访女性跳槽时会考虑 “平衡工作与生活”关系,比例高于其他女性。1980-1985年代受访女性在“工作压力”、“人际关系”方面会考虑得更多。而1986-1990年代受访女性决定跳槽时,“个人兴趣”对她们的影响力甚于其他年龄段女性。
离职首因薪资和发展机会少
调研显示,受访企业流失最严重的前三个职位分别是:销售代表、技术人员、技术工人,一线员工过于频繁流动成为企业面临的最严重的人力资源问题。43.5%的受访企业表示,销售代表是流失最严重的职位;22.1%的受访企业表示,技术人员是流失最严重职位。导致一线员工和专业人员离职的前三个主要原因,分别是薪资缺乏竞争力、职业发展机会少、激励匮乏。
本次调研显示,人才流失最严重的职位,体现较大行业差异性。在地产行业,流失最严重的职位依次是销售代表、商业地产人才、设计人员。特别是商业地产经验丰富的行业人才严重稀缺。
作为电子商务类企业占比最大的职位,客户服务职员成为流失最严重的职位,其后依次是技术人员和工程师。
“新兴电商挖角也是成熟客服人员流动频繁的原因之一,同时客服人员年龄层次偏低,职业及心理稳定性弱,也是导致流失的重要原因。”科锐国际电商行业业务总监徐晶劲分析。
2013年中国车市喜迎市场回暖的同时,车企也面临着销售代表、研发工程师和工人的严重流失。
“中高级管理人员也是汽车行业流失比较严重的职位,主要原因是竞争者的频繁挖角。”科锐国际负责汽车行业的资深顾问张志红说。
中高级管理人员流失最严重
本次调研显示,民营企业面临的中高级管理人员流失现象,较之国企、外企更为严重,在民营企业流失最严重的职位中,中高级人员排在第三位,在国企、外企中则分居第五位和第八位。
在受访民企中,61.3%的人力资源部负责人认为领导力弱是员工离职主要原因;54.3%的HR负责人认为公司战略不清是员工离职主要原因,这两项比例均高于国企和外企。
对中高级管理人员而言,这些正是促使其离职的要因。调研结果显示,当公司战略不清、行业前景欠佳、企业文化不契合时,会导致领导层离开;职业发展机会少、薪资缺乏竞争力及领导力弱时,管理层会考虑辞职。
受访企业已经意识到,领导力发展应该作为保留人才的措施,被更积极地采用。35.6%的受访国企和44.4%的受访外企已经采用该措施,但是受访民企中仅有29.1%采用该措施。
员工重薪酬领导重空间
为了缓解人才流失,受访企业采用了多项员工保留措施,其中,采用率最高的三项措施依次是: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提高薪酬竞争力、职业生涯规划。
从调研结果来看,这三项也是对普通员工及专业人员最有效的保留措施:超过八成的受访企业认为,提高薪酬竞争力对保留这两个层级的员工最有效,其后依次是职业生涯规划、加强企业文化认同感。
但是,对于企业领导层及管理层而言,最有效的保留措施是发展领导力。69.7%的受访企业认为该措施能有效挽留领导层,67.6%的受访企业认为该措施对稳定管理层效果明显,这包括扩大其团队、增加业务管辖权、令职务丰富化和多样化。
“目前一些行业内的标杆企业很重视这种留人方式,”科锐国际负责电子商务行业的业务总监徐晶劲说,“标杆企业的规模及业务多元化程度,可以为管理层和领导层提供更大的发展空间,因此当他们想寻求新的挑战时,企业马上在内部创造机会,让这些核心人才不必通过跳槽去尝新,从实施效果来看,这种方式确实降低了中高级管理人员的流动。”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