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非儿:做妈妈是一种责任
本报记者 李晓枫 摄影 褚泉山
“做了妈妈有一种责任,看到孩子成长是对我最大的宽慰”
在北京外国语学院做老师时,陈非儿认识了现在的先生。她2004年来到英国,如今养育一对儿女,姐姐8岁,弟弟7岁。
孩子让家庭更完整,同时孩子也意味着更多的责任和付出。“工作和家庭之间的矛盾是每个做妈妈的女人都必须面对的,我有时也会觉得遗憾,事业上不能有更高的发展,但是我宁愿耽误自己,也不想耽误孩子们。”
自从有了这一对可爱的小宝贝,陈非儿的生活重心完全转变。准备早饭,送孩子上学,上班,三四点接孩子,带孩子学兴趣班,这就是陈非儿一天的行程,忙碌却充实。
在衣食住行上,陈非儿为孩子想到了一切,在饮食保暖上很是费心。女儿也曾经骄傲地说过:“我是班上唯一一个不缺课的,从来没有因为生病不去上学。”
曾成功申请到名校“育婴房”——伦敦西区最好的私立学校圣保罗,两个孩子的优秀是妈妈最大的骄傲,“做妈妈也分类,英国的妈妈们对孩子比较宽松,亚裔的妈妈则尤其严格。我觉得我也算‘虎妈’之一吧。”
为了充分发展孩子的各项潜力,陈妈妈的目标是培养“全能儿童”,“女儿丫丫去年夏天开始学钢琴,正在准备二级,两个孩子还在学第二乐器小提琴。儿子旦旦比较爱运动,他们放学后还会参加课后活动,像数独、艺术体操、围棋等。”
对于自己的中国妈妈,孩子们很是骄傲。春节时陈非儿被邀请到孩子的学校做了
一场关于中国文化的讲座,坐在台下的孩子也挺起了小小的胸膛。“女儿总说,你是最好的妈妈。”陈非儿笑着说。
岑妈妈:他就是老天给我的一个礼物
本报记者 李佳南 摄影 孙语晨
十五年前,孩子添乐(Timothy)降临到这个世界上,可令岑女士万万没有想到,由于实习助产护士毫无接生经验,造成了
孩子缺氧而患上了脑瘫。震惊之余,她更担心孩子的未来,担心孩子在成长道路上遇到的苦难。
由于添乐不能说话、行走,所以岑女士要观察他的身体状况来了解他的需要,同时也教他用表情、眼神、点头来表达感受。添乐三岁半开始进入特殊学校,有校车接送。周末岑女士会全日照顾,早上帮他拉筋,午间带他外出晒太阳,长假期带他出国看世界。
如今,不惑之年的岑女士回望过去时,乐呵呵地笑出了声。可这笑声背后,是一段把脑瘫患儿抚养成人的艰辛路程,当然更多的是收获。岑女士不觉得自己有多么伟大,而只是一个普通的母亲。她认为,做母亲,如果自己坚强并且快乐的话,那带给孩子的也是一种快乐的表情和心态。
在她付出的同时,也从孩子那里收获到了希望,欣慰和快乐。在孩子三个月的时候,为了哄他不哭,就抱着他在镜子前逗他,儿子竟然笑出了声。这让岑女士觉得,他有能力享受生活。“他的笑突然让我觉得对生活有信心了,让我努力地前行。生活必须得继续,为什么不能乐观地面对呢?”
孩子到了三岁的时候,岑女士带他回香港,因劳累生病去看医生,在她和医生交谈时,孩子突然哭起来了。儿子的哭让岑女士感觉到他不是什么都不懂,虽然他不能说话,不能表达自己的思想,他却能感受到母亲所感受到的东西。
最让岑女士感到欣慰的是,添乐十二岁时获得了一个叫做“Funny Bone”的奖项,BBC专门为他拍摄了一部纪录片。
岑女士觉得自己付出的远没有收获的要多。“和他在一块我很开心,他让我的生活更加充实。有了他以后,我会考虑很多事情,我从他的身上学习到很多,我觉得他就是老天给我的一个礼物。”
Lisa:一个骄傲的母亲
本报记者 李晓枫 摄影 孙语晨
接到采访电话的时候,Lisa正在接孩子放学。她照料着四个孩子和老母亲,问她是否感到有压力,她笑着说:“累,但是值得。”
“我们是一个大家庭,家庭成员之间关系都很好。”
Lisa的生活整日围绕在家人身上,就这样慢慢地走过了三十多年的岁月。
女儿展现出对中国传统舞蹈的兴趣,Lisa就将女儿送入了舞蹈班,她希望孩子可以了解到更多的中国文化。“只要孩子有兴趣,我就会竭尽所能地支持他们。”
“我鼓励他们去参加慈善活动,表演舞蹈给老人看,给别人带来欢乐,你如果在现场,看到他们的笑,你就会理解我的感受了。”
“我不能讲自己是一个伟大的母亲,但我可以说我是一个骄傲的母亲。”
杨淑琴:怀念孩子们小时候那段岁月
本报记者/摄影 林入
杨淑琴是伦敦一家医院的产科护士,也是华人社区中心的义工,同时是一位普通的母亲。她40年前为了学护理专业来到英国,在这里成家立业,育有两个孩子。产科护士经常需要值夜班,她说:“孩子还小的时候,我每天下了班就往家赶,在家楼下听到孩子的哭声心里一紧,连水都没时间喝,就冲上楼把他们抱起来。”
她收到的第一份母亲节礼物是孩子6、7岁的时候,两个刚懂事的孩子自己搭公车去了离家3站的Argos用平时攒下的零用钱给妈妈买了一条项链,杨女士回忆当时的场景时说:“我看到那条项链惊喜极了,但是心里又后怕,他们上街还要牵着我的手呢,竟然背着我独自去了那么远的地方,这份礼物我到现在还珍藏着,它是我的宝贝。”
两个孩子现在都已参加工作,一个在出版业,一个在零售业。杨女士说:“他们的职业都是他们自己的选择,我对他们的未来生活我没有很大的期望。只是,我很想念他们。他们上班早出晚归,回来后也不像从前那样围着我转,虽然他们小时候我很辛苦,可是我却很怀念那段岁月。”不自觉地,她红了眼眶。
当我们还小,害怕孤独的我们总有母亲的怀抱;
当我们长大,是否可以常常陪伴害怕孤独的母亲?
钟桂兰:做孩子们亲密的朋友
自述 图片由钟桂兰提供
我叫钟桂兰,祖籍是广东河源,客家人,老公是英国人,来英国19年,现居住在Bournemouth,有两个女儿和一个儿子。大女儿现读牛津大学法律系,今年是大二。小女儿在Bournemouth大学就读商业管理和市场调查,儿子就读Poole Grammar School (普尔重点中学),今年GCSE高考。
作为母亲,我为三个孩子感到骄傲,三个孩子从小就很懂事,学习也很优秀。从孩子会听懂我说话,我就教孩子学礼貌和尊老爱幼,做一个有爱心和有责任的人,还要有团队精神,我的三个孩子从15岁起,就每个星期六。在中餐外卖店接电话攒自己的零花钱,作为母亲我时常会跟孩子交流,比如关于学习和新闻报道的一些话题,我都会把这些作为话题来跟他们交流。我会跟孩子分享我的心事,这样他们跟我就像亲密的朋友一样,同样他们也会跟我分享他们的事,特别是我的大女儿从小学习成绩就很优秀,当她考到了第一回来,我当然会表扬她一番,但很快又说兔子跟乌龟的赛跑故事给她听。作为中国人,我很希望我的孩子学习中文和中国文化。中国传统的节日,我会给孩子们解说来由,比如说端午节、中秋节、中国新年,还有一些中国习俗,我都会跟孩子们解说。
我会鼓励孩子多参加社会慈善公益活动,我记得2010年8月16日,举办了一场为祖国甘肃泥石流那场灾难募捐筹款活动,我的孩子们都出席参加到这场募捐活动做义工,在家里,父母就是孩子的导师,在学校,老师就是孩子的导师。
![]() | ![]() | 今日华闻版权所有 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 ihuawen.com 2010-2015 |